摘要 近期,黨和政府反復強調“穩中求進”,為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勒緊了韁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慢”下來的中國經濟不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甚至可能成為常態。我們要用辯證思維和多維視角深刻理解經濟的“慢”增長,將中央的科學決策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巨大動力,有效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辦好實事,提升活力,促進國民經濟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
關鍵詞 經濟增長 穩中求進 觀察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地刷新著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645億增長到2011年的471564億,實現了年均9.9%的增長,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2010年,中國的GDP躍升到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這樣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中國呈現給世界的一張強有力的名片,尤其是在世界經濟深陷金融危機的2009年,中國以9.2%的增長率引領世界各國走出泥沼。但是,在中國幾十年如一日“經濟狂飆”的背后,各種隱憂也慢慢浮現出來。近期,黨和政府反復強調“穩中求進”,為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勒緊了韁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慢”下來的中國經濟不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甚至可能成為常態。這種劇烈轉變自然會誘發關于中國經濟社會是否真的需要“慢”下來的思考。
視角之一:政治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在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政治和社會問題,如腐敗案件不斷、收入差距擴大、道德滑坡等,這些問題都在有形無形地侵蝕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公信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總結我們黨執政55年來的歷史經驗時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背后隱藏的邏輯是經濟發展歸功于政局穩定,而經濟停滯不前或者“慢”增長則很可能歸結于政府執政能力不強。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各地方政府為了避免被認為是失職,都在努力追求高增長。著名政治學家享廷頓認為:“把合法性建立在政績基礎之上的努力產生了可以被稱作政績困局的東西,由于它們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政績的標準之上,威權政權如果不能有好的政績,將失去合法性,如果政績好了,也將失去合法性?!雹俸戏ㄐ噪m然需要一定的政績,或者說是經濟增長的支持,但是合法性絕對不會和政績一一對等。自2008年以來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就是最確鑿的證據,雖然很多地方的經濟增長率近年來依然很高,但是人民的不滿情緒卻在不斷累積,并以群體性事件為突破口向政府和社會宣泄不滿。這也印證了合法性并不由經濟增長內生決定,因而政府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獲得所謂的執政合法性而不顧實際地追求快速發展。整個社會也應該拋棄唯經濟快速增長是從的邏輯,放下對高增長率的偏愛,而更加注重人民的滿意度,也即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一執政基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去簡單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在使人民群眾達到基本的生活要求之后,是不能繼續滿足人民群眾共享更多經濟增長利益的訴求的。因而,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在過去符合現狀,卻顯然不再適合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交織的國際大背景下的中國。當下的中國社會需要的是一種可持續為人民群眾帶來切身利益的增長模式。這種模式因為要分配更多的經濟增量好處給勞動人口,導致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以比現在的增長速度要慢,但是卻符合科學發展觀精神。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切實的好處,這種好處不是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大量出口所能帶來的,而是從根本上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實現擴大內需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因此,一個“慢”的而不是“快”的社會更可能分配給人民群眾以利益,從而產生一個更和諧穩定的社會。
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并不需要一個高于10%的增長率作為其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經濟的快速增長既非人民滿意的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百姓的滿意感和幸福感才是執政基礎的充要條件。因此,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更需要注重的是人民的滿意程度,也就是要讓盡可能廣泛的人民群眾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這需要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這樣的轉變因為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而不可避免導致經濟放慢。這種放慢的陣痛并不意味著經濟的退化,反而預示著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從政治邏輯上來講,一個“慢”的中國社會可能遠比“快”的中國社會更適合當下的中國。
視角之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古往今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向來是歷代朝廷想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從先秦的“郡縣制”到元代的“行省制”,歷代均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卻又沒有根本解決。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實行的是單一制,因而形成了一種條塊結合的治理格局。具體而言,中央政府通過垂直與平行的兩個權力系統對國家進行管理。垂直的權力系統就是由中央和省直接管理的縱向政權組織,就是通常所說的“條”,其特征是上下垂直管理。而平行的權力系統就是以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管理的橫向政權組織,就是通常所說的“塊”,其特征是橫向的平行管理。但是,對于地方政府官員來說,縱向的約束遠比橫向的大,因為他們的晉升與否往往取決于上級的態度和意見。雖然政府公共服務的對象——民眾和企業——是最有資格和能力來評價與監督政府的主體,但是地方政府官員依然可能漠視他們具體的利益訴求。最終的結果就是,地方政府官員的取向因為政績考核與晉升激勵機制而完全演變成對上負責。在這對上負責之中,雖然政府的職責是多維度和多任務的,但政績考核體系的核心是諸如GDP總量及其增長速度等可衡量與可觀察的經濟指標。因而,政府官員會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可測度的GDP的總量及其增長速度上,而放棄那些十分重要卻不可測度的任務。但凡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事,政府就會大力投入去做,而那些對GDP增長沒有巨大貢獻但能提高公眾生活質量的民生事業,諸如醫療、社會保障等,地方政府往往缺乏投入的動力與興趣。
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政績,甚至敢于干擾統計工作,篡改統計數字。近年來,屢屢出現地方生產總值之和大于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總量的情況,例如,2009年省區市GDP之和比全國多2.68萬億元,2010年省區市GDP之和比全國多3.2萬億元,可能就有人為因素。不過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政府改革的逐步推進,以GDP為中心的增長方式正在向“包容性”增長轉變。包括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水平、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保、生態保護、醫療衛生、社會秩序、信用、法治環境的改善等一系列要素在內的新型考核體系給予了地方政府新的激勵,使得他們不再單純為了GDP和財政收入的提高而采取各種短視政策。過去為了追求在3~5年內任期的經濟增長而推行的“短平快”項目、在產業結構選擇上以工業為主導的路徑逐漸不再會被地方政府采納。
在中央對地方新的政績考核制度下,居民就業、醫療與收入等民生指標將被前所未有地重視。那么在GDP增長不再成為官員升遷的必要條件時,那些依靠壓低勞動力價格、降低社會福利成本,依靠投入而不是創新來提高經濟利潤的手段必然會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集約型發展。所謂的集約型發展模式指的是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實現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核心。而在經濟由粗放無序式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的過渡過程中,各實體部門需要磨合,這個轉變過程如同新車發動機需要磨合一樣,會帶來效率的損失,也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但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因此,在整個中國經濟因為政績考核標準改變而引發經濟增長模式變更的過程中,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就應該坦然接受經濟增長變慢這個事實。
視角之三:“三駕馬車”的動力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尤以投資和出口的貢獻最大。現階段,中國經濟由于美國金融危機和房地產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投資與出口都不樂觀,經濟增速同比下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出口增速的放緩與投資規模的縮小還將持續,整個中國經濟因而將從發展的快速道轉向慢速道。
第一,未來投資增長速度下降的可能性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投資率逐步上升,1978~1990年平均為35.45%,1991~2000年平均為37.8%,2001~2010年平均為42.33%。特別是2001年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升溫,投資率上升較快,2008~2010年分別為43.9%,47.5%、48.6%,2006~2010年平均為44.7%。從2008年的國家統計數據中47.5%的投資貢獻率遠高于逐步下降的43.5%的消費貢獻率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屬于投資驅動型。更有甚者,在美國金融危機的2009年,我國的投資貢獻率達到91.5%②??梢院敛豢鋸埖卣f,2009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而這樣一個明顯高于金磚四國平均水平的投資貢獻率也帶來了宏觀經濟失衡的隱憂。
在基礎配套設施還不完善的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投資確實對經濟起到了正面刺激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巨額的投資開始使得經濟偏離正常增長而走向過熱。尤其是在政府熱衷于招商引資的前提下,各地方爭相發展類似的產業造成產能過剩。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超前于經濟發展,資金緊張以及高鐵事故等因素都使得基礎建設投資減速。更為突出的是,在房價成為生活中“難以承受之重”后,國家對房地產行業進行了嚴厲的調控。從目前國家希望房價合理回歸的意圖來看,房地產調控政策短期內不會放松,那么固定投資中的房地產建設投資會繼續放緩。數據顯示,今年1~5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1%,創出2003年以來新低③。而2008年的4萬億投資之后,國家再繼續進行大量投資的空間已很小,對投資的綜合效果是增長將顯著放緩,也即整個中國社會將邁入一個“慢”階段。
第二,出口增速趨緩。長期以來中國的匯率受到管制,為了出口創匯,匯率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相對貶值的狀態,這就導致了大量企業有動機出口,同時國家為出口企業制訂的各種優惠措施也降低了企業的成本,這就更進一步地激勵了企業出口。從國家的外匯余額來看,中國人民銀行今年3月末的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3050億美元,這說明中國在加入WTO后的貿易政策確實為中國的外匯儲備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在外貿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同時,中國與主要出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
隨著歐洲各國深陷債務危機,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額呈現下降趨勢,其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8年的20.50%下降到2011年的18.74%;美國還在次貸危機的泥沼中掙扎,因而中國出口美國的占比也從2000年的20.92%下降到2011年的17.08%。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的對歐美等主要國家的出口在緩慢下行,而疲軟的出口勢必影響到經濟增長。
在國內通脹壓力明顯以及國際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不止的情況下,人民幣在2012年繼續升值,并于最近達到6.29的新高,這導致出口企業的價格優勢在縮小,與此同時,國內的通脹又導致勞動力成本攀升,這種雙向擠壓使得出口企業的盈利情況迅速惡化,最終使得中國出口的產品不再具有以往的價格優勢,進而導致出口的增速放緩。
第三,消費乏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消費率呈下降趨勢,1978~1990年平均為64.86%,1991~2000年平均為60.16%,2001~2010年平均為52.94%。2007~2010年消費率低于50%,分別為49.5%、48.4%、48.2%、47.4%,2006~2010年平均為48.88%④。與世界消費率平均水平比較,中國的消費率不僅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00年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5.3%,其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分別為77%、74%和78%。同期,我國消費率為60.16%。從較長時期的平均水平看,中國消費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幅度更大。20世紀90年代,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79%,而我國僅為59.4%,相差近20個百分點⑤。
中國消費率偏低有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第一,GDP初次分配結構中勞動者報酬比重不斷下降;第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最終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第三,城鄉居民的平均和邊際消費傾向均呈下降趨勢;第四,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制約消費率提升;第五,公共服務水平低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影響居民消費預期。
總而言之,隨著投資與出口這“三駕馬車”中的兩者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的下降,加之消費率不高,中國的經濟增長很難維持過去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不可避免地放慢。
視角之四:中等收入陷阱
今年6月份,中國國家統計局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⑥。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已經處于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國際經驗表明,跨進5000到15000美元人均GDP的發展中國家都會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并導致自身在追趕富國的道路上有所停滯。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拉丁美洲各國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典型的例子。少數幾個即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如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中國臺灣和90年代的韓國,都會面臨著經濟增速的顯著放緩。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經歷了20到30年的高增長時期,但隨著這些經濟體逐漸成熟,由于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以及經濟總量本身的增加,三者的經濟增長率均從9%左右降至5%左右。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情況與中國現階段的狀況相似性。日本從1955年到1973年保持了長達18年的長期高速增長,而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到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人均GDP為4000美元;而現在的中國其經濟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那個時候的日本也是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體制下”,實現了大路貨生產的世界一流水平,但是諸如計算機、高級精密儀器、精密車床、高級汽車等還是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同樣,現階段的中國鋼產量、煤產量以及中低檔家電產品、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產量等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在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上卻沒有優勢。
在經濟增長方面,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的增長模式也是粗放型增長,且依靠設備投資和出口牽引,現階段的中國則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而內需不足。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國際資源價格暴漲,這加快了日本的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軟化、服務化和高附加值化的進程。而現在的中國同樣面臨著資源價格上漲的難題,也同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由于經濟總量的上升、內需的疲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發展模式轉變等原因,當時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滑至5%。那么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面臨國內通脹惡化、由于人口紅利的消失而導致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內需同樣疲軟的時候,經濟增長率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因而中國將不得不面對一個增速下降的發展路徑。
視角之五:可持續發展
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可持續發展的序幕;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定了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的一系列國際規則,開啟了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征程。中國參與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的起草和討論工作,是最早提出和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于1992年簽署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1994年,中國率先發布了全球第一個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6年,可持續發展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的基本發展戰略之一,這意味著可持續發展已從科學共識轉變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具體行動,成為從制度建設、政策措施、組織管理等多個方面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由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者有機組成,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根本。可持續發展要求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可持續發展特別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反之則應予以擯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特有的“中國速度”發展著,GDP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9%,目前,中國的GDP總量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世稱“中國奇跡”。但是,我國的能源消耗仍與世界先進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著較大差距,在許多方面,能源資源使用率偏低,能源浪費十分嚴重,總體上還沒有走出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過去奉行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在為外國節約資源環境,污染自己的生存空間。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與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經濟增長的資源消耗高。2009年,中國的GDP雖然只占世界的8.6%,但是主要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占世界的比重絕大多數遠高于GDP所占的比重,經濟的粗放特征依然顯露無遺。其中,一次能源消費量約占世界的19.3%,成品鋼材消費量約占世界的48.1%,水泥消費量約占世界的53.4%,常用有色金屬消費總量約占世界的41.4%,紙和紙板表觀消費量占世界的23.0%,化肥施用量占世界32.7%,臭氧層消耗物質消費量占世界的44.5%,化石燃料燃燒CO2排放量約占世界的23.7%。目前,中國的煤炭、水電、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消費量、紙和紙板消費量、淡水使用量、肥料施用總量、臭氧層消耗物質消費量、海洋和內河捕撈量、國內物質消費總量和生態足跡總量等均為世界第一。1990~2009年間,中國的GDP增長了5.6倍,但是能源消費增長了2.6倍、成品鋼材消費增長了9.3倍、水泥消費增長了6.9倍、有色金屬消費增長了13.2倍、二氧化碳排放增長了2.4倍,鋼材、水泥和有色金屬消費的增幅高于GDP增幅,⑦這在世界上都是相對比較少見的。201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鐵礦石等均已超過50%⑧。
第二,生態環境污染嚴重?!?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中國在空氣質量、淡水環境、農村環境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全國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其中,黃河、松花江、淮河、遼河總體為輕度污染,海河總體為中度污染。在監測的26個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水庫)占53.8%,在監測的200個城市4727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優良-良好-較好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45.0%,較差-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5.0%。
執行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后,我國城市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污染將逐步顯現,從2011年部分試點監測城市的監測結果來看,按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評價(PM2.5年均值的二級標準為35微克/立方米),多數城市細顆粒物超標,年均值為58微克∕立方米。農村和農業污染物排放量大,農村環境形勢嚴峻。2011年,環境保護部對全國364個村莊開展了農村監測試點工作,結果表明,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村莊占81.9%;農村地表水為輕度污染;農村土壤樣品超標率為21.5%,垃圾場周邊、農田、菜地和企業周邊土壤污染較重⑨。SO2、化石燃料燃燒和能源使用產生的CO2等污染物排放量也位居世界首位⑩。
第三,社會矛盾凸顯。中國多個權威部門、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們多年來的調查顯示,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拉大,基尼系數已經突破了一個社會所能容忍的貧富差距上限,而且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無業失業人員、低收入者、進城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日趨定型,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和機會,貧困者的代際繼承效應明顯增強。
中共中央黨校發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熱點輿情報告》對中國時政、經濟、外交、社會四個方面的事件進行了權威解讀。它以“網民參與度”為度量指標,列出了排名前100的輿情事件?!昂戏噬倥畾莅浮?、“張妙家屬索要贈款沖突事件”、“中俄否決安理會敘利亞問題決議”分居網絡輿情排名前三;“浙江吳英案”、“三亞宰客事件”則名列前十。“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高鐵列車高價采購調查事件”、“春運期間鐵道部網絡售票系統癱瘓”、“溫家寶:不解決好腐敗會人亡政息”、“新校車標準問題”、“茅臺高管:三公消費應該喝什么酒”、“山西縣委書記女兒5年吃10余萬‘空餉’”也在前100網絡輿情事件中排名靠前。報告從話題、地域兩個維度對前1000名的輿論事件進行了分類,其中話題維度中排名前三名的類別為公共安全類事件,143件,約占總數14%;反腐倡廉類事件,117件,約占總數12%。
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更是觸目驚心,三聚氰胺、地溝油、工業明膠等等無時無刻不在敲擊中國人民的道德底線。都說民以食為天,現在,中國的天塌了。中國人民甚至發出了“中國,慢點走!”的吶喊,“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br/> 目前,中國在“蛋糕”做大方面已經取得驕人的成績,但是“蛋糕”分配的方面的矛盾卻日益凸顯。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過大的現象普遍存在,人民群眾還得不到普遍的社會保障,改革和建設的成果不能惠及所有民眾。
在市場領域,盡管中國建立起了初步的市場框架,大部分商品的價格都放開了,但核心的要素價格和市場并沒有放開,再加上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后,權力之手時時插進市場,那些掌握要素資源的壟斷企業、強勢集團和政府部門,往往借助壟斷高價掠奪大眾以自肥,或者設置門檻將人們擋在門外以獨享其利。政府官員則通過尋租以致富,而尋租的代價最終還是通過價格傳導機制或直接通過壟斷轉嫁到普通百姓頭上。
在再分配領域,中國的財政制度是一種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嚴重的弊端,是政府的轉移性支付按照身份分配,而不是按照真正的需要分配。相對富裕的城鎮人口可以享受政府財政供應的福利,而收入本來就低的農民卻需要自己承擔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福利之成本;在城鎮內部,財政補貼也是按照地位和權力進行分配的,誰離權力中心的距離最近,誰能夠享受到的財政補貼就越多。這種福利分配體制本來是計劃經濟的弊端,是改革的對象,但改革卻沒有矯正這種不公平,甚至在很多領域放大了這種扭曲。
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中國資源的供需態勢非常嚴峻,水土資源供需結構性緊張,能源供需長期緊張,大宗礦產資源將出現全面短缺。在日益依賴全球資源的背景下,中國的資源安全戰略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資源形勢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要求。一是資源安全保障不足。人均資源少,大宗、支柱性礦產不足,優勢礦產資源浪費嚴重。二是資源利用率低,資源開發造成生態破壞。礦業企業集中度低、技術落后、資源開采利用率低;資源使用企業生產粗放,資源浪費現象普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難以在短期內建設完成,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發展落后。三是資源領域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缺乏國際貿易定價權,致使國內各相關產業損失慘重。四是國際產業資本通過產業轉移或參股控股,不斷加大對我國國內礦產資源的掠奪,資源流失嚴重。五是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初級資源價格市場化與產成品價格管制存在矛盾。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的適度“慢”增長,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發展的質與量的統一,才有可能實現聯合國今年6月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提出的社會公平、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三大目標,走“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發展”之路。
視角之六:發展方式轉變
周朝時,民間有一個祭祀百神的“蠟”節,孔子帶弟子子貢去觀看。子貢擔心百姓只顧玩樂會有危險。孔子解釋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弓久張而不落弦,則絕其力;弓久落弦而不張設,則失其弓之往來之體。文武二王的張弛有度,開創了周朝八百年雄渾偉業。強弓易折,銳斧易鈍。中國的高速增長已經到了一個拐點。2012年,中國政府8年來首次將經濟增速目標調降至8%以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承認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同時也強調,調低經濟增速主要是為了結構調整,真正實現高質量增長;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外部市場萎縮,中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在這種情況下,調低經濟增速主要是為了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放緩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主要目的是要真正使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增長;調低經濟增長目標,也真正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擺脫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和污染環境,并使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最終惠及百姓民生。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應當更加重視GDP的質量和構成。如果說以前我們必須重視經濟發展速度、重視經濟總量,那么,現在就應當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就要看GDP的內容,看它的實際構成。馬克思在講到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時強調,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不僅要看價值量而且要看使用價值的性質和構成。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清朝后期,雖然我國GDP的規模很大,但由于其構成是茶葉、蠶繭、瓷器等,而西方國家的GDP構成則是機器設備、堅船利炮,結果我們還是落后,加上制度落后、政治腐敗,最終是被動挨打。這說明,要提升一國的競爭力,必須改善GDP的構成。如果我國的GDP是由世界領先的技術、關鍵領域的知識產權、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構成的,那么,我國經濟的素質和競爭力必然領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取得了實效。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一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按照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空間結構,既著眼于化解過去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又為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條件。
二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要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三要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要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國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和進口貿易結構,加快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五要加快推進自主創新。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注重自主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改革和完善科技體制,加快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謀求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六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加快實施生態工程,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七要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針對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我們要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加快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更好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八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我們要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開拓文化市場。
注釋
?。勖溃菟_繆爾·享廷頓:《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年。
國家統計局:“2012年1-5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情況”,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年6月9日,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20609_402810977.htm。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消費率的國際比較”,《中國經貿導刊》,2004年第14期。
國家統計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中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一財網,2012年6月4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84968.html。
中國科學院:《201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張平: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2倍”,中國新聞網,2011年12月28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11228/5353593.shtml。
環境保護部:《2011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環境保護部網站,2012年6月6日,http://jcs.mep.gov.cn/hjzl/zkgb/。
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熱點輿情報告》,2012年4月。
責 編/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