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宋磊在《文化月刊》撰文說:數字化時代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內容的多元化,消費方式的自由化。中國的數字出版企業不應著力于建立版權庫,而是應該在原創能力上動腦筋。版權庫建立的初衷是大家都到自己這里來消費,這和數字化時代的精神是一種根本上的背離,它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從而也就很難有所期望的后續贏利模式的誕生,而且版權庫的前期建設成本往往是相當高的。
動漫出版和動漫影視產品兩項產業之間應該有緊密的聯系,這雖然在動漫產業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早已被作為一種成功的模式被驗證,但在中國卻一直沒有形成固定的機制。主要原因是中國動漫產業起步晚,對于互為相生關系的動畫產業與漫畫內在聯系研究不透徹,對于版權及其運作方式也不熟悉。此外,中國動畫與中國漫畫出版行業的政府管理部門也不相同,這或許是兩個行業之間遲遲無法嫁接起橋梁的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原因。
隨著動漫出版規模的擴大,市場的擴大,受眾群的擴大,動漫出版產業與影視產業正在自發尋找一些契合點。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動漫出版和動漫影視作品的產業連接會更加緊密。
胡曉東:中國的數字閱讀去向何方?
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東在《出版廣角》撰文說:中國的數字閱讀該向哪里去?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用戶買書買的是什么?我認為,用戶消費意愿的根本還是在體驗上,同時,這是一個從優質的內容開始,到輕松便利的書訊獲取,再到簡單方便的購買方式,直至舒適愉悅的閱讀體驗乃至符合互聯網習慣的互動的完整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用戶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影響他購買行為的達成,更不要說是培養購買習慣了。
可以想見,要完成這樣“無短板”的系統化體驗過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一個生態鏈甚至生態圈,需要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才能有效達成。其中平臺是產業的地基,如果平臺不扎實,是無法起高樓的,目前全球最成熟的移動互聯平臺主要有三個——蘋果、亞馬遜與谷歌,國內雖然有多家平臺相繼上線,但尚不能提升到生態鏈的高度。
成熟的平臺解決了用戶消費的可能性,但不能解決必要性的問題。在紙質書正版與盜版的博弈中,正版不能依靠用戶的道德自律保護自己,捍衛的武器是精致的印刷、美觀的版式為讀者帶來的優雅閱讀體驗。正版電子書也是一樣,電子書產品必須尊重內容、尊重文化,以做“書”而不是做“字”的態度來開發,可以想見,電子書如果擁有了以紙質書為基礎的精美排版,流暢的手勢操作,社會化交互閱讀功能,便利的書簽、批注、書摘……正版的閱讀體驗遠超盜版,同時免去了尋找盜版的時間,規避了病毒木馬的風險,讀者怎么會不買呢?
劉明清:書封廣告有發展空間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社長劉明清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雖然現階段對書封廣告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但還是有不少出版商試水書封廣告,尋找二者之間的契合點。而在中國出版協會提出允許圖書出版經營公益廣告的想法后,業內又出現了不少聲音,做還是不做?
劉明清認為,圖書刊登廣告對于傳統的出版模式來說是一大突破,改變了過去“靠一本一本賣書”的贏利模式。他分析說,期刊和報業早就實現了靠廣告贏利的創新。在全媒體時代,盡管圖書碼洋每年都在上升,品種也增加到30多萬種,但紙質圖書單冊銷量仍有下降趨勢,這個事實要求書業必須靠自身追尋新的贏利模式。
分析完書業市場,回到圖書本身,劉明清認為,圖書的載體優勢給廣告投放提供了空間。在圖書上做廣告,不像電視廣告那樣一閃而過,也不像報紙一樣不易留存,圖書有反復看的價值,對受眾的影響會更直接更持久。
劉明清表示,相信做書封廣告的出版單位會朝著更廣闊的類型拓展。
章德寧:政府應加大力度支持純文學刊物
《北京文學》前主編章德寧在《新京報》撰文說:政府應加大力度支持純文學、原創性的純文學刊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些純文學刊物為了維持下去,采取了各種辦法,維護刊物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很多嘗試都不成功。比如拉廣告,企業在文學刊物投廣告,效果和作用并不明顯。能夠拉到的廣告,實際上完全憑的是個人關系,而不是一個市場行為。因此,僅僅靠自身就能獨立生存的,大概也就《收獲》《當代》《十月》等少數幾家(即便是《收獲》,也獲得了上海作協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比如上海市委宣傳部就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投200萬元給《收獲》和《上海文學》增加稿費)。大多數刊物,主要還是靠政府撥款和主管單位扶持。
“我在《北京文學》的時候,曾經舉辦過一次短篇小說的比賽。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企業愿意贊助。但是,對方就是遲遲不打款。我去要了多次,才拿到活動經費。據我所知,國外的純文學刊物,都有機構資助。國內的文學刊物,國家也應加大扶持力度。當然,現在文學刊物太多,同質化趨向明顯,也需要改進。”
天貓入主書業,網上書店洗牌
《新京報》:未來出版業是否會在天貓書城平臺上重新價格戰?在主流電商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淘金圖書銷售的競爭中,6月14日,中國電子商務界“一哥”淘寶網終于耐不住寂寞,在其品牌平臺天貓商城上放出天貓書城,深度進軍書業市場。作為淘寶網賴以生存的商業模式的延續,天貓書城嘗試把書業分銷渠道的主體出版商、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集結于同一平臺,為它們提供各自所需的駐扎理由。
天貓書城的商業模型面臨一種平衡性挑戰:在謀求更多大品牌和大商家(利潤來源)入駐的同時,必須滿足它們之間競爭性、排他性需求。據悉,天貓書城相關負責人目前承諾,商城層面將貼錢進行圖書打折銷售。不過,各種紅包和折價券不但可能引發新一輪行業價格戰,而且鑒于“羊毛出在羊身上”,誰受益,誰受損,還真不好說。
《大家》:停刊整頓下的文學之殤
新華網: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名噪文壇,與《收獲》《十月》等“老字號”并稱為“名旦”的純文學期刊——《大家》,因為違規操作,遭到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的停刊整頓。這雖然是大量文學愛好者與業內同仁不愿意看到的,但犯了錯誤就該承擔責任,于理而言天經地義。
然而于“情”而言,或從“純文學”的生存現狀考慮,似乎《大家》的違規也有著諸多無奈。首先,那個衍生出了“理論版”的,以刊登小說、散文等題材為主的《大家》在停刊整頓之前,仍然是業內公認“辦得相當好”的文學刊物之一。《大家》的停刊整頓,反映出的不只是出版行業“有規不依”的原則問題,同時還有純文學期刊的生存現狀問題。一邊是有些刊物慷慨大方地漲稿費,另一邊是有些刊物四面八方地籌款來“搞文學”;一邊是某些機構動輒包飯店、辦盛會,另一邊是出版社迫于市場的壓力,“看見純文學就躲”。
同時需要反省的,還有文學行業自身:他們是怎樣努力地、艱辛地、信心十足地將文學變成了“曲未必高,和一定寡”的自我表演?要想讓更多的出版機構免于承受《大家》之“命”,歸根結底恐怕只有一個辦法,即是如何形成一個健康、合理的文學市場。
向“誠品”學習傳統書店復興之道
《中國圖書商報》:江西新華發行集團一行14人赴臺,對我國臺灣誠品書店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習調研。誠品書店是臺灣最大的連鎖書店,成立23年以來,在硬件的空間規劃,軟件的中外文書種、藝術文化活動的推廣以及復合式的經營手法上,創造出既具本地特色,又具國際視野的文化景觀。誠品書店與社會的脈動緊密結合,持續邀請文化創意界與學術界人士參與講堂、展覽、座談、出版等各項文化活動,更積極與國際策展團隊、藝術家、出版界交流合作,開創出獨具人文創意且具執行績效的經營策略,成為亞洲地區具有指標意義的文化企業之一。
在實體書店面臨各種挑戰的當下,除了尋求政策的支持,書店自身也在探索創新之路。臺灣誠品書店的經驗值得借鑒。其發展策略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礎,再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復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畫廊、花店、商場、餐飲的復合經營。誠品將書店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簡單的零售業,它在活動行銷上的創意是其精髓所在。誠品書店不只是賣書,還包括著人文、創意、藝
重要信患·覽無遺術、生活等產品的經營,因此它不再只是買書付錢就走的地方,而是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這便是誠品的迷人之處。
成人漫畫被關注租接受 新媒體是其最佳載體
《中國文化報》:作為漫畫出版體系的重要成員,成人漫畫在國內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在于成人漫畫往往被誤解為帶有色情和暴力內容。其實,成人漫畫在新媒體時代應被重新定義為“給大人看的漫畫”,即針對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內容側重成年人感興趣的話題,如婚姻、歷史、戰爭、就業等。
綜觀國外漫畫出版平臺的變革趨勢,新媒體中最受歡迎的漫畫都是被我們定義為“成人漫畫”的作品。數字版漫畫的市場擴張并未給成人漫畫的零售商帶來災難,反倒是在幫助創作者,使其作品內容迅速普及開來。
新媒體何以成為漫畫傳播的利器?優勢很明顯——首先是整合能力強,新媒體能夠通過觸屏、色彩、音效把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受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次具有高度的互動性,誰看了、誰點擊了、流量多少都一目了然,哪一集內容最受歡迎都能通過點擊率和下載次數獲知。
盡管從數據來看,’新媒體還處于開創期、培養期,最高幾十萬次的下載量與現實出版物銷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這是一個全新的平臺,需要一個全新的考量體系。在新媒體平臺上,漫畫讀者群的定位更加精準,方便出版商在電子讀本中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并有機會把這批讀者轉化為實體書的購買群體,使漫畫更多地被成年人關注和接受,這樣,成人漫畫才算是不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