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技類出版社引進版圖書的數量逐年遞增,但譯著的質量堪憂。引進版圖書質量堪憂的基本原因,除出版物市場產業化導致的浮躁和社會語言環境的多元化、復雜化之外,主要還是翻譯人員的業務能力不足和書稿內在的編輯工作含量不足。本文作者結合老中青編審人員的經驗,針對譯稿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翻譯工作方法以及須注意的問題方面,探討如何提高譯著質量。
一、貼近譯者,注重溝通
首先,編輯要讓譯者了解當前譯著質量普遍下降的形勢。近些年,引進版科技類圖書翻譯質量不高的問題比較普遍,引起了廣大讀者和出版管理部門的不滿。《中華讀書報》曾連續載文對此進行討論,并尖銳地指出:“某些專業譯著,不是這一句或那一句錯譯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讀懂”。在這種形勢下,一本翻譯精良的外版書會成為譯者的一張名片,幫助譯者提高知名度。
編輯要從譯者的角度出發,把握譯者的心理動態。針對他們的心理狀態,加強溝通,向譯者申明他們的工作對提高譯著質量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質量的關鍵所在是譯者的選擇和組織。
另外,編輯還要協助主譯加強管理工作。主譯通常有這種想法:對譯稿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有編輯人員,編輯人員的編校質量足以彌補稿件的不足,把稿件質量提升到較高的水平。孰不知抓好先期的組織編寫工作,是提高譯著質量重要且關鍵的步驟。編輯要讓主譯者明白,如果不重視先期的翻譯組織工作,啟用了不合格人員作為譯者,會生成不合格的且靠編輯加工無法整理的譯文,造成返工甚至影響最終的成書質量。所以,譯者或主譯人員與出版社之間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可不斷提高翻譯工作的質量。
二、選擇譯者,參與組織
編輯人員在組織初期要了解主要責任人的名單、單位、職務、聯系方式、翻譯工作經歷。除主譯之外,包括負責其中一部分譯稿的責任人。編輯可以制作一份《翻譯人員情況調查表》,目的是加強編輯在成稿過程中的監管力度,幫助編輯在翻譯未動工之前就對所選擇的譯者心中有數。如果有不符合自己標準的譯者,可以與主譯交流協商,考慮是否可以替換。在翻譯工作初期,編輯人員可以與各責任人聯系,督促他們審閱各位譯者的試譯稿,再一次對譯稿質量和譯者能力把關,判斷譯者的專業水平和翻譯能力是否合格,如果不能勝任,要及時更換。因此,主譯可集中精力進行全稿的審稿工作,在質量上把關。在以往的工作中,編輯人員主要與主譯單獨聯系,把聯系范圍擴大至各部分負責人,可以更便捷、更系統地協助主譯組織翻譯人員,掌握他們的工作質量、工作進度并加以調控。
此外,編輯還應輔助主譯把前期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做細、做好,組織有能力的譯者團隊,聘請高水平的審閱專家,根據出版社的問題解決指南、相關參考資料,掌握原著的特點,總結出較具體的翻譯要求,詳細交代注意事項。在翻譯工作開展初期,可親自也可由審閱專家仔細檢查、核對譯者的樣稿,要對所有譯者的譯稿樣稿進行先期審閱,不要等待全書譯成后再開始審讀。對譯者的指導要貫穿翻譯工作的全程。分階段召開審稿會,以便及時討論和解決問題。
三、總結問題,嚴格把關
總結譯稿中常發現的錯誤,提醒編輯和譯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加注意。
1.避免漏譯有些譯者將自認為不重要的內容,或者翻譯起來有困難的部分,自行刪減了事,這是不符合翻譯規則的。翻譯要求忠實于原文,不得自行刪減和隨意改動。
為杜絕漏譯,譯者須注意:避免漏譯難點,遇到新奇、疑難部分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避免漏譯圖表后標明來源的注釋;避免漏譯括號中的注釋,避免漏譯圖內的文字,如果不能在圖上直接標注,請在圖下面寫出釋義;不要遺漏圖表。
2.避免錯譯常見的容易錯譯之處包括新的或生僻的專業術語、專業理論和技術,復雜的句式。這就要求譯者除了具有較高的外語及專業水平,還要具備虛心求教的精神。有些譯者遇到高難部分或不熟悉的知識,按照自己的理解敷衍了事,影響了譯著的質量。
有時在翻譯過程中會遇到一些詞,在英語詞典上找不到適當的詞義,如果任意硬套或逐詞直譯,會使譯文生硬晦澀,不能確切表達原義,甚至造成誤解。這種情況,依據經驗、利用工具或求教于專家以得到準確的譯文非常重要。
3.保證語言通順易懂在初步完成對原文的翻譯后,還要通順譯文,保證譯文流暢易懂。用詞造句應符合本族語的習慣,要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言,不應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逐詞死譯和生硬晦澀等現象。
因此,譯者,尤其是譯著翻譯的組織者,在專業方面要有相當的造詣,翻譯能力和工作經驗缺一不可。主譯要根據審稿中發現的問題,思索自己選擇的譯者是否有不足,甚至是能否擔此重任。編輯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分析譯者交來的稿件,哪部分比較薄弱,有什么類型的錯誤,與主譯和責任人反復商討,提高質量,減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