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宣傳,是現代圖書出版發行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整個圖書策劃活動必須考慮的內容,是連接圖書生產與銷售的紐帶。因此,圖書宣傳日益成為出版單位的工作重點,往往專項列支費用,設置專崗,甚至由領導掛帥,統籌各方。
然而,由于對圖書宣傳工作的規律認識不清,出版單位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后,所取得的宣傳效果,卻總不盡人意。蓋因圖書宣傳是一項挑戰創意的艱難事業。“宣傳”的含義,字典上說是“對群眾說明講解,使群眾相信并跟著行動”。很明顯,做到前半句較容易,但實現后半句則相當難。出版單位通常使用的宣傳手法,例如發書訊、登書評、開新書發布會、參加書展、搞簽售活動等,都屬于對讀者“說明講解”之列,如果想讓讀者“相信并跟著行動”,那就還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借勢宣傳原則
圖書產品與一般產品不同,它是以內容為黨和國家、為社會服務的。因此,出版單位應當牢牢把握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熱點,甚至預設宣傳方案,將自己的相關圖書推介到讀者面前。圖書在傳播領域并非強勢媒體,其影響力明顯遜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但是,這些強勢媒體對國內外熱點問題的集中報道,恰恰為相關圖書的銷售營造了氛圍,提供了機遇。圖書宣傳就是要利用這種已有的氛圍和機遇,實現自己的宣傳目標。
借勢宣傳可以事半功倍。因為圖書在內容上,擁有其他媒體不具備的深度延展性,在讀者關注熱點問題的情況下,出版單位要做的,其實就是告訴讀者“我有你想要的產品”。反之,如果想憑一己之力,去營造一個熱點,除特例之外,基本上是靡費金錢。
只要略加回顧,就會發現年復一年,有相當多的熱點涌現,多到足以結集出書的地步。套用一句名言就是,我們身邊并不缺少熱點,缺少的是發現。如何才能發現?要關注時政,關注強勢媒體的導向,及時調整本出版單位的圖書宣傳品種,順水行舟,借勢前行。
第二,持續宣傳原則
做過圖書宣傳的人往往會有這種感覺,書訊發了,書評登了,新書發布會也開了,但市場反響平平。為什么工作做了,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是因為沒有把握持續宣傳原則。打個比方,一本圖書的宣傳資料,在一百家報紙上同日刊登,和百日之內每天都有一家報紙刊登,哪個宣傳效果會更好?不言而喻吧。
在傳統制造業,這種宣傳手法早已司空見慣。雜志上登的汽車銷售廣告,很貴,假設是一期一萬,廠家通常會預購十二期的版面,十來萬。并非僅僅因為多買打折,而是因為十來萬能帶來銷售,而一萬的話就只是一期廣告。在圖書宣傳中,只看是否刊載廣告不看實際效果的很多。年終統計媒體曝光率,挺高,但那都是虛的。這類問題在很多出版單位屢見不鮮。
第三,“制造”新聞原則
圖書宣傳的目的在于引起讀者關注,最終導致購買,但是,泛泛地說某書“就是好”還遠遠不夠。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讀者要關心的事很多,這就要求出版單位從自己的書中挖掘出可供讀者關注的新聞價值來。
一般來說,名人出書,肯定是新聞。比如某位在社會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沉寂多年,突然有著作出版,當然是新聞。問題是非名人作者的著作,如何能有新聞價值。假設這本普通圖書的新書發布會上有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出場,那這位非名人作者也就出名了,這本普通圖書頓時也就不普通了。人們會好奇,作者同這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是什么關系,書里到底寫了些什么呢?這就是新聞價值的挖掘。
類似的“制造”新聞的手法有很多,從圖書的裝幀設計、印刷方式、發行數字、作者背景、內容價值、版權糾紛、收藏角度、紀念意義等方面,都能找到不錯的新聞點。這些新聞點會吸引強勢媒體主動去報道、轉載,從而帶動圖書的銷售。
第四,樹立口碑原則
許多大社名社,通常有一些拳頭品種,這與建國之初的出版社專業分工相聯,也同多年來各出版社的經營有關。歷經數十載,有些社的品牌強化了,有些社的優勢則喪失了。這就要求各出版單位在宣傳自己圖書的同時,勿忘打造自己的口碑。好的口碑,會在讀者面臨同品種選擇時,左右其購買意向。政治理論出版物,人們會首選人民出版社的版本;《紅樓夢》哪個社都能印,但讀者一般會買人民文學的本子;《資治通鑒》家家能出,但讀者通常會覺得中華書局的更可靠。這就是口碑的力量。口碑是一種行走的活動的廣告牌,能發揮奇妙的功能。
出版單位可以借圖書為題,經常開展與相關人群的主題活動。很難想象,一個從不介入高校、科研機構的出版單位,能夠推出什么像樣的學術作品。反之,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價值的出版機構,自然會有名家名作趨之若鶩,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單位系人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