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界有紅色經典作家之稱的梁衡,最近又有力作一《官德》問世。當不少作家逃避現實,滿足于針眼窺天、杯水波瀾而無病呻吟時,梁衡卻將目光投向了社會深處,投向到了官德這個飽受垢病卻又少有觸及的題材。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吏為師的習慣,師什么呢?師其德。官德的高下直接影響到民德的高下、世風的高下。在當前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的加大,利益分配的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矛盾正逐漸顯現,并引起了一系列道德滑坡。德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健康發展的無形力量。但當下社會道德的失衡,比如,暴力強拆、遺棄受害女、炫富拜金引發了一場嚴峻的全民道德拷問。在這些問題中,官德尤其令人關注。治國先治吏,國敗吏先衰。因為官員手中握有權力,任何道德的偏差失衡,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蝴蝶效應”,換句話說,官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改革發展與社會進步。這樣一個事關一個黨,事關一個國家發展建設的問題,對于身為記者、官員、作家、學者的梁衡來說,對于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來說,自然是無法回避、亟需探索和研究的。
在書中,作者以簡練通俗的語言、輕松客觀的筆調和嚴謹開闊的歷史視野,打開了官德的神秘之門——“德是人的行為規范,頭上三尺有神明。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而官員又更多一層,這就是怎么用權。因為他比普通百姓擁有更多的權力。權對官來說有兩重性。一是可以為百姓辦事,服務社會;二是可以為自己謀私利,甚至欺壓百姓。好官壞官由此區分而來。”
與一般官德著作所不同的是,梁衡的《官德》沒有沉湎于學術概念的追究與剖析,也沒有耽于犀利的批判而憤憤不平,而是從歷史的緯度、社會的經度、政治的高度,去遠觀近看官德的發展脈絡,探討現實中如何做一個稱職合格的好官。他說,“官的政績決定于他的能與德,但主要是德。有德無能至少不會辦壞事,無德有能卻可大大地辦壞事。”言辭懇切,一語中的。談歷史,不避諱;說現實,不遮掩。不圖一時之快,不求獵奇之心,不賣弄,不招搖,一五一十,結合自己宦海浮沉多年的觀察與體悟,講述如何做一個德行兼備的好官。他說,“現在官場道德之壞主要表現是:私、貪、假、惰、媚。如何認識其害并重整新風,筆者在官場已觀察有年,對癥下藥開了十味藥方,這就是:為公、為民、誠實、敬業、廉潔、獨立、堅定、謙虛、坦蕩、淡泊。有些是老生常談,但官場總是舊病復發,有的還是頑疾難除,就只好再說再談了。”
毋庸置疑,《官德》是梁衡多年思考的產物。從1987年擔任新聞出版署副秘書長以來,他歷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到2006年退休。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總結為官之道、為官之德,是遲早的事,并不出人意外。作為一個多年來在政治、新聞、文學問自由穿行的學者、作家、記者、官員,多重身份、寬博視野、豐厚修養,讓梁衡的思考與探索常常逾越常規。在他的筆下,覓渡的瞿秋白、假如去騎馬的毛澤東、三起三落的鄧小平、不翻臉的周恩來、敢說真話的彭德懷、被垢埋的張聞天……他以文學的筆觸,走近政治,還原歷史的真相,豐富了對中共黨史、歷史人物研究與認識的維度和層面。早在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課時,有學生問他下輩子最想做什么,當時面對臺下眾多學生,梁衡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做官”,結果引來笑聲一片。他認真地解釋說,做官就是做事,服務社會。
身為官員,如何修身立德,用好權,做好事,在《官德》沒有成書之前,一直是梁衡苦苦思索的問題。本著這樣的思路,書中前半部分主要是圍繞權力和工作,是以德施政,以德輔政;后半部分主要是圍繞個人修養,以德自立,處世待人,給社會樹立一個榜樣。他說,“大凡一個政權,在開創之初,德和能都不成問題。替天行道,為民請命,自然大得民心,且自戒甚嚴,德風感天下。至于能,更是在戰火中打出來的,無往不勝。而麻煩在于掌權之后,德漸松弛,能亦下降。”
這是一本加強官員基本道德修養的普及讀本,延續著梁衡一貫的風格:冷靜理性而不失生動深刻。書中,理+事+史+論,構成了文本的基本要素,突出了“講”的敘述特色——講道理、講歷史、講故事、講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活潑,有理有據、史論結合,緊密聯系實際。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背景下,明晰官德的概念、內涵,不講空話、套話,在歷史典故與現實案例中,敘述官德的基本要求與內在規范。讓讀者在娓娓道來的輕松話語中,了解為官、做官的基本道德風范。
這是一個有責任感的探索者,他的思考、他的憂慮、他的明朗、他的積極、他的智慧,與其強烈的人世情懷集結在一起,于是便有了這本不一樣的《官德》。
(作者單位系中央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