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年初上海市兩會期間,有代表主張要打造“上海誠品”,復制誠品的成功經驗到上海的實體書店。不過,筆者頗為懷疑打造“上海誠品”的成功機會。因為,近年來上海的實體書店面臨店租高漲、電子商務等沖擊,經營日漸艱辛。
一些大陸出版業者已經了解,在高店鋪租金與數字化浪潮影響下,實體書店不能再只是單單賣書,還必須賣體驗,乃至發展復合式商城,引進其他利潤與周轉率更高的產品一起搭配銷售,才可能穩住書店經營的利潤。
為此,新華書店也推出復合式商城,甚至還找來臺灣的知名文創公司法藍瓷進駐,引進“云端書店”(不想買整本書的讀者,可以在此買到可分章節出售的授權書)。此外,為了降低營運成本,選用的大樓還是母公司新華傳媒所有。
復合式商城的確是近年來誠品書店積極發展的模式,以書店為軸心,對外拓展成百貨商城,自己充當百貨業主,將樓面出租給其他產品,坐收租金。
另外,誠品還開展餐飲事業,從引進葡萄酒銷售,到在車站、醫院等公共空間承包美食街,做法十分多元。
然而,打造“上海誠品”就算也依樣畫葫蘆推出同樣的經營模式,卻未必會成功的關鍵在于,那畢竟不是誠品書店。也就是說,誠品書店有著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與內涵,多年來深耕書店與書店文化,辦活動、出雜志、贊助講座,積極推廣閱讀,與供應商建立關系,從方方面面人手,形成了誠品自己獨特而無法復制的美學風格,還培養了一批忠實的誠品人。
誠品書店的消費主力是忠實的會員,主要是白領階層,從醫生律師會計師到廣告人藝術人,這些人有錢,不在乎買貴的,甚至以到誠品書店買昂貴的書為榮。
想要仿制誠品的大陸書店同業,首先必須思考的不是建立復合商城。如果百貨商城沒有先建立其核心價值并贏得廣大消費族群的認同,是不可能成功的。
筆者認為,誠品書店如今之所以賺錢,的確是因為開始經營復合商城,才讓利潤逐漸增加,從過去的虧損轉為獲利。
誠品書店是在圖書部門已經做到獲利最大化,培養出了一批忠實的會員,但仍無法單靠銷售圖書商品做到損益兩平,才開始思考轉型為復合式商城,讓忠實會員們的非書消費也能落在誠品百貨中,建立一個更大的消費鏈(此一轉變過程也受到不少會員的抗議和譴責,但誠品知道為了繼續走下去必須轉型,也忍痛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此外,為了進軍百貨店,誠品書店也跨足房地產經營,這也是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毛利的重要元素。
也就是說,誠品百貨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百貨,在于誠品百貨有個其他百貨公司無法復制或取代的誠品書店。不僅如此,誠品百貨合作的對象,也都是精算過的,是忠實的誠品會員可能會喜歡且消費得起的文創商品。舉個例子,誠品信義旗艦店里有一家銷售線香的產品,平均客單價約在1000元人民幣。
打造“上海誠品”,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讓自己的書店美學風格達到獨一無二,消費者滿意自己在店內的消費體驗,培養出一批忠實的高層白領的支持,才可能以此族群為基礎,向外擴展無人能取代的百貨店。
如果只是單純的復合商城,是沒有競爭力的,就算店租成本可以壓低,產品種類多元,但是,消費者無法從心里認同此一品牌形象,最后可能只是來店里轉轉,享受一下獨特空間提供的美好體驗,之后再務實地回家上網購買便宜的書籍。
誠品書店的成功,絕對不是只有漂亮的裝潢,親切有禮的服務態度,或者復合式商場,誠品書店為了占據文化地標的角色,還做了許多賠錢買賣,例如舉辦了大量的文化活動。
某種程度上來說,誠品書店的經驗是不可以復制的但可以參考。業者如果真心想打造一個屬于上海或其他一線城市的書店,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經營出自己的忠實會員,認同并真心支持此文化品牌的消費者,再根據自己的消費者的特性逐步拓展,找出更多能夠推銷給消費者的產品,建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復合式文創商城,走出一個與誠品截然不同美學風格的百貨書店。
誠品書店成功的經驗,不只在華人世界,就算放眼全世界都是非常獨特的,只可惜商學院沒有花太多功夫鉆研探討誠品書店,使得可以被借鑒的優點都太過流于表面。
如果大陸書店業者真的想要參考甚至復制誠品經驗,筆者認為最快的方法是同誠品合作在大陸開店。借力使力,再逐步修正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書店經營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