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來黨領導中國發展建設的經驗與啟示,勾畫出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論斷、新部署,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領會精神實質上下功夫,要特別注意學習領會報告中的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報告】
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解讀】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顏曉峰:十八大報告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地位,又一次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這是十八大的歷史性貢獻。
科學發展觀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入探索在激烈國際競爭、重大社會轉變、復雜利益格局條件下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學發展觀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以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為根本支撐,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為基本方針,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為精神實質,以推動發展為第一要義、以人為本為核心立場、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要求、統籌兼顧為根本方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推進主線,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科學理論。
“五位一體”
【報告】
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解讀】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十八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擴展為“五位一體”,這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都達到了新的水平。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這一“三位一體”總體布局從黨的十三大一直延續到十六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總體布局中增加了社會建設,拓展為“四位一體”。適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越來越迫切的期待,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納入總體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應著全國老百姓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權益。特別是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黨和國家將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報告】
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解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變得可以預期、可以感知了,體現了我們黨對全國各族人民的鄭重承諾,內容有了新的歷史性變化。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這些表明,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系統性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上這五方面缺一不可。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是有品質的,中華民族才能永續發展。
“翻一番”
073RxN4IYESLSor4pgmss19hDvd8eNCr04I4YtCgeFY= 【報告】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解讀】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中央首次把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列入十八大報告具有深刻意義。過去我們提的都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比如說GDP翻一番、翻兩番等。但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在GDP翻一番的同時,居民收入不一定能夠同時翻一番。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兩個同時翻一番的目標,在GDP翻一番的同時,要保證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翻一番,兩個翻一番結合在一起,要求更高,這是十八大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由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變了,再加上經濟成長的階段也發生變化,所以說中國再像過去那樣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顯得更加困難。實際上過去的十年,中國GDP的增長基本上達到了年均10.5%的速度,不到七年就翻一番。現在提出十年內翻一番,實現年均7.1%的速度就夠了——實際執行的結果可能會更好,但是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既保持經濟7%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同時保持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與GDP的增長同步。
“創新驅動”
【報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解讀】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副主任韓慶祥:社會發展過程中,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在不斷實行轉移,這就是所謂“力量轉移”。農業社會,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土地;工業社會,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資金、設備;知識經濟社會,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知識、科技和創新能力。當今時代發展正在走向知識經濟社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是適應這種力量轉移大趨勢提出的。走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們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動力,也是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的國家核心發展戰略。
在我國經濟發展落后、物質基礎薄弱、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的時候,我們相對關注眼前“腳下”的事情,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我們就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仰望“星空”,著力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并將其提升為國家核心發展戰略。過去,我們主要用發展的高速度拓寬發展空間,今后,我們必須依靠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來搶占世界發展的制高點,拓寬我們在世界上的發展空間。
“協商民主”
【報告】
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
【解讀】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我們黨在民主政治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這兩種形式,前一種一般稱為“選舉民主”,后一種可稱為“協商民主”。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把它與選舉民主結合起來,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特色之所在。協商民主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這里的關鍵,一是“政治參與”,二是“有序”,并使這兩個方面能夠有機統一起來。人民政協作為中國人民在為人民民主奮斗的過程中創造的民主形式,其優勢就在于它能夠在很高的制度層次上實現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文化強國”
【報告】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解讀】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十八大報告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在第六部分使用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提法,這是很有深意的。文化強國對內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對外就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增強。第一,從認識層面來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是我們黨全面研判了黨情、國情、世情后提出的關于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從四個方面對文化強國戰略進行論述很有新意,深化了我們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認識。第二,從工作層面來看,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以后,全黨、全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程總體上是好的,但由于文化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目標,而且包含的面也比較廣,就需要我們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更需要有關部門和機構來進行學習和研究,同時要把目標進行分解,根據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任務和要求,把目標具體化為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形成共識是第一位的,其次,有政策才有抓手。有了要求、標準和政策,監督檢查也更有針對性。光靠會議、文件,文化強國戰略是很難落到實處的。
“核心價值觀”
【報告】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解讀】
中宣部副部長申維辰: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重要論述,所包含的都是社會主義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理念。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是立足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導向上的規定,是立足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上的規定,是立足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這三個層次的理念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實現了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準則的統一,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一,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價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說,這一表述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要求,昭示了中國共產黨長期奮斗的一貫主張,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汲取了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共性,又涵蓋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性,既堅守國家社會的目標,又張揚了人的主體性,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歷史、合乎實踐,貼近民情、順乎民意,能夠發揮出廣泛的感召力、強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導力。
“美麗中國”
【報告】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解讀】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特別是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從根本上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體現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從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低,加上過去長期實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能源消耗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生態系統不能持續提供必要的資源、能源和良好的環境條件,那么,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會失去基礎,進而導致整個社會文明受到威脅。
“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報告】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解讀】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我們黨已成立91年,在全國執政63年,領導改革開放30多年,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到堅持和發展,黨的執政地位得到加強和鞏固。但必須看到,我們一些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都與不重視學習、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論素養密切相關。面對各方面考驗,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建設學習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概念。為誰服務、為誰謀利是執政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莊嚴使命。建設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還要求黨組織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
十八大報告中關于建設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更不能僵化和止步不前。建設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求我們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使黨的建設不斷適應黨的事業的發展要求;要求我們不斷創新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黨內民主,進一步增強黨的創造活力。
(本刊綜合摘編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