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于一體,城鄉區域差距很大,總體上仍屬于欠發達地區、仍處在欠發達階段,必須清醒認識重慶實際,順應時代要求,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完善體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集群發展
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凸顯主城交通、金融、商貿物流、科技教育等樞紐和中心作用,增強在內陸地區的集聚輻射能力,發揮在市域城鎮集群中的核心引領功能。強力啟動和推進十大新興商務集聚區、21個大型聚居區建設,確保片區開發上水平、上檔次,切實拉開“二環時代”全面開發格局。
著力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支持指導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盡快拓展城市骨架,提高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發揮對外開放引領和對周邊地區產業傳遞、交通聯系、服務分擔等重要功能。尤其圍繞把萬州建成超百萬人口的重慶第二大城市目標,推進江南新區、濱湖環湖地區和工業園區開發。
全面推動區縣城提檔升級。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完善新興組團居住、商務、交通等服務配套,引導人口向新區集聚,構建大都市連綿帶。有序推進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綜合整治改造,注重傳統風貌保護。推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區縣發展成為20萬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切實提高小城鎮運行保障能力。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生態良好的原則,集中打造100個左右的中心鎮,積極發揮示范作用,帶動其他小城鎮發展。增強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以農村人口向城鎮的大量聚集促進消費擴張、驅動內需增長。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夯實基礎,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江北機場第三跑道和東航站樓建設,提升萬州、黔江機場營運水平,開工建設巫山機場,盡快形成“一大三小”機場格局;推進主城果園、萬州新田、涪陵龍頭山等重點港口建設,強化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以“一環六線”軌道交通網絡為重點,加快完善軌道交通網絡,實現軌道交通通車里程突破200公里;促進和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城市交通循環,形成連通和輻射周邊的大通道,進一步發揮對外開放引領和對周邊地區產業傳遞、交通聯系作用。
加強市政設施建設。以加密內環與外環縱向連接道路建設為重點,完善城市道路體系,建成一批橋梁隧道、快速干路、城市立交和換乘樞紐;大力推進生態環保體系建設,健全污水、垃圾處理和脫硫設施,新建一批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統籌建好地下管網。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供水、供電、供氣、通信配套,建設一批科教文化、衛生體育、商貿物流、消防等公共設施,著力夯實城鎮公共服務基礎;進一步完善城鎮水電氣訊等配套,提高城鎮公共安全、應急保障水平;推動中心鎮“561工程”項目建設。
加強利民便民設施建設。全力推進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建設,完善公租房外部配套設施,解決200萬名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困難。注重精細化管理,完善人性化設施,加快建設一批人行過街通道、無障礙通道、停車場、公廁等設施。
注重品質,彰顯歷史文化底蘊和山水園林特色
凸顯建設品位。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融入城鄉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做法,強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設計,更加注重凸顯建筑風格,提升住房品質;加強統籌協調,保護生態自然,實施集約節約,形成與城鎮經濟、社會、資源、生態環境等相適應、相協調的建設模式。
力顯綠色生態。秉持“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理念,統籌推進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節能,切實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小區,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建立標志性公共開放空間,建造城市綠色商業帶,創造高尚優美的商業文化休閑空間,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切實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落后技術淘汰力度和新技術推廣力度,積極推進建筑節能“一票否決權”。在建設系統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彰顯文化內涵。圍繞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商務集聚區及重要地段建設,建成一批具有現代水準的標志性建筑。優化城市濱江、依山地帶景觀,增加開敞空間,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嚴格基本建設程序和質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以人為本,為群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著力彰顯特有的“山城”、“江城”風貌和歷史文化內涵。
優化機制,形成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大合力
錘煉高素質隊伍。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營造重視人才、培養人才、鍛煉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
探索高效率機制。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力量,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強大合力,及時解決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開展高質量調研。全面收集整理城鎮化發展的最新動態和信息,積極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發揮參謀助手作用。
(作者系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