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是我們黨邁向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為重慶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市第四次黨代會“一統三化兩轉變”和新型工業化大會的總體要求,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為主攻方向,著力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做大增量與做優存量、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三個關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到2015年工業銷售產值達到3萬億元,發揮工業在“科學發展、富民興渝”中的核心作用,為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立足當前穩增長,著眼長遠增后勁
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并存,總體上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發展仍是硬道理。目前,重慶與全國一樣,正面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我們將全力做好穩增長工作。
以政策引導和項目建設為抓手,用好用活用足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等各項政策措施,最大化發揮政策效應;抓好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服務工作,加速億臺級筆記本電腦及智能終端、長安魚嘴千億汽車城等重大項目投產達產,推進FINEX熔融煉鐵、MDI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研究提出冶金、船舶等相對困難行業脫困方案,幫助企業解決能源、資金、用工等問題,努力拓寬銷售渠道,既穩住現有市場,又搶占新市場,千方百計擴大產品銷量。
同時,著眼長遠,增強工業發展后勁。以抓好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優化產業合理布局,推進兼并重組,促進產業鏈垂直整合,破解“兩頭在外”主要工業品物流成本高的困局,引導企業向集群、創新、低碳等方向轉型發展,形成民營、國有、外資三類企業在共同推進產業集群的實踐中互動發展的新格局。瞄準世界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和市場發展趨勢,建立企業配置全球科技資源機制,強化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著力提高企業制造基礎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品牌創建能力,推動開發鑄鍛、焊接、電鍍、切削等基礎工藝,提升軸承、齒輪、緊固件等基礎零部件制造質量,加強鎂、銅、鋁等基礎原材料基地建設,引導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實現100項戰略性新產品和100項關鍵性新工藝的突破,形成新產品“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啟動一批”滾動機制,創建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力爭在經濟恢復增長后取得新的競爭優勢。
引進增量與優化存量并舉
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同時,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重慶工業發展水平尚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邁進階段,要成為國家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工業規模起碼要達到3—5萬億元,才能真正形成五個以上過3000億元的主導產業集群,對周邊地區才會產生足夠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重慶做大經濟規模,僅僅依靠現有產能是不夠的,必須堅持引進增量與優化存量并舉。
堅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道路,提升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整合部門、區縣、園區、企業等資源,組建500個由4—5人構成的懂專業、懂成本、懂外語、諳熟談判技巧的專業招商團隊,重塑商務流程,搶占招商引資先機,緊緊圍繞產業集群,以構造整機產業鏈、原材料產業鏈、成品產業鏈為目標,瞄準全球生產體系的高端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發展潛力大、成長速度快、面向全球市場、面向消費者、對物流不敏感的“旗艦”項目,以及關鍵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等戰略項目,加速發展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著力開發生產多品牌、多品種的高新技術產品,支撐工業的高位運行。
將技術改造作為實現工業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做優做強存量。圍繞產業鏈薄弱缺失環節,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改造提升現有產業,重點抓好汽車、電腦、機床、船舶等主要工業品供應鏈企業的重大裝備技術改造,力求在關鍵零部件和產品質量方面取得突破,走出一條速度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相統一的發展之路。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壯大現代服務業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推動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發展壯大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重慶將圍繞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資源整合機制,整體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按照現代產業演進的方向,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電子產業向高端發展,開發芯片、4G、4D等核心技術,培育自己的關鍵零部件和智能終端設備代工企業;汽車產業用中高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著力引進世界級知名品牌、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裝備制造業發展大型成套和輕型、電子裝備;材料產業延長鋼鐵、有色金屬、玻璃纖維等產業鏈,大力發展新材料;輕紡產業著力往精細化、個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特色產品。
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形成集研發、設計、檢測、物流、商務咨詢等于一體的全方位工業服務體系。提高“渝新歐”運行效率與質量,降低物流成本;建成貨運航空物流樞紐,國際航班力爭每周100班以上,達到上海港水平;完善空港、寸灘、果園三大國家級物流平臺功能,建成歐洲貨物分撥中心,打造內陸最大綜合性物流中心。建設創新型工業金融集聚區,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加工貿易、總代及分銷、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結算項目,建立汽車、摩托車等結算中心,加快金融中心建設。建立政府資金與創投資金聯動機制,設立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吸引境內外股權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機構在重慶開展風險投資業務,使風險投資成為促進重慶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重慶正處于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大興調研、務實和服務之風,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上規模、上水平、上質量、上效益”的發展目標。
(作者系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