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剛剛來到中國的老外,會因地名TheBund而犯暈,因為中國居然有如此眾多的“外灘”,遍及中國沿海和沿江地帶。只要查一下中國城市化歷史就會發現,以上海外灘為樣板,在最近十年之內,先后出現了寧波老外灘、漢口小外灘、福州新外灘、廈門的國際外灘、廣州南外灘、天津塘沽外灘,此外,還有南京外灘、青島外灘、威海衛外灘,以及煙臺外灘等等,形成龐大的外灘家族。
外灘的英文bund,似乎是個古怪的語詞,它是堤岸、碼頭和江邊道路的意思,卻跟“灘涂”沒有任何關系。如果把“外灘”譯回英語,就只能變成beach或sands。這是因為,外灘是上海人自己的方言稱謂,其他地區的“外灘”,都只是它的語言克隆物而已。但是,究其真正的歷史,則沒有任何一個近代殖民地碼頭,能比寧波老外灘擁有更久遠的歷史。
從地圖上俯瞰長江下游地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張開大嘴的獸頭,上海位于它的上唇,而寧波位于下唇(慈溪位于隆起的舌面),杭州位于大嘴后端的咽喉部,太湖則很像一只碩大的眼睛,蘇州和無錫分別是這眼上的瞳仁和睫毛。這些奇妙的對位關系,刻畫了長江下游三角洲的經濟結構。
借助這一獸頭圖式,寧波的戰略價值已經昭然若揭。中國的政治軸線,北宋以前,由長安-洛陽(開封)和漢水構成,我稱之為西軸線;而從北宋遷都開封起,該軸線向東平移,形成以京杭大運河為主體的東軸線。這一政治地理的重大轉型,徹底改寫了寧波及其老外灘的未來。
船舶是寧波老外灘的靈魂。在創立河姆渡農耕文化之后,寧波因其顯著的海岸地理特征,而逐步轉向水運文明,并成為由內河到海洋的商業紐帶。到了唐宋兩代,尤其在南宋時期,寧波的貿易地位,變得異常重要起來。南宋首都臨安遭遇北方的政治封鎖,原有北上貿易通道(如運河)被徹底切斷,其物資供應只能依賴海上貿易,鑒于杭州灣因沙坎和潮涌而不能用于航運,距離最近的明州府,就成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寧波據此與廣州和泉州并列為中國三大外貿港口。即便在清代初期閉關之際,寧波也能在日本、琉球、臺灣及南洋各地之間,斷續地維系著秘密的貿易通道,長達40年之久(1644-1684),直至施瑯從鄭克爽手里收復臺灣為止。
從新江橋到輪船碼頭,被修復的老外灘的沿江堤岸,其長度只有600來米,零年代初期重新開發的商業建筑面積,也僅8萬平方米左右,但因位于甬江、奉化江、余姚江三條河流的交叉點,它在旅游地理學上變得顯赫起來,猶如通往寧波各景點的有力跳板。夜幕降臨時分,游客可以從這里憑欄眺望對岸和身后的景觀,捕捉舊時殖民地的浪漫氣息。
早在1862年,老外灘就先后出現了14家輪船公司。虞洽卿、朱葆三和李云書等人,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帶修建碼頭,從事各類外貿運輸,推動老外灘進入歷史鼎盛時期。在主要出口產品的清單上,有綠茶、絲綢、草帽和石料等等。只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20年,上海開埠,成為江南生絲和茶葉的主要口岸,由此取代了寧波港的原有功能。老外灘迅速衰敗,退化為上海的輔港。寧波商幫也開始轉向上海,尋找新的發展路徑。然而,在20世紀的20-30年代,往返滬甬之間的千噸輪仍有20來艘,老外灘桅桿林立,人頭攢動,汽笛聲歡樂而凄厲,仿佛在經歷各種形態的告別。
此刻,越過破敗的浮動碼頭,游客還能依稀辨認出昔日的繁華蹤跡。但那些飽經風雨的大船,終究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視線。只有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保留下來,經過全面修繕和重建,成為我們緬懷往事的線索。它由數條風格各異的街道交織而成。在這里散步,能夠觀察到那些羅馬風格的瓶式立柱、西班牙式的拱形門窗、哥特式的教堂尖頂、地中海的白色陽臺、教堂式的彩色雕花玻璃窗以及上海風格的青磚石庫門,也能看到沿江鋪就的硬木棧道和白砂石小路、英式鑄鐵路燈以及那些眼神閃爍的游客……所有這些殖民地的拼貼景色,復活在21世紀零年代的黎明,照亮了寧波中產階級時尚消費的前景。
但老外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并非那些著名商人的老宅,而是站立在桃花渡邊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它的鐘樓高達30米,為當時甬江北岸的最高建筑。它是法國傳教士蘇主教的精神產業,四周原本還拱衛著主教公署、本堂區和部分裙房。在平闊江面的映襯下,鐘樓的穹頂、立柱和門窗一起向天空聳立,顯示出偉岸奇崛的高度,它不僅要向人暗示神的存在,也要表述西方征服中國的信念。這座教堂建于1872年,也即清歷同治十一年,就在這年,中國首批留學生啟程赴美留學,帝國裱糊匠曾國藩溘然長逝,大清朝廷走進了風雨飄搖的黃昏。
而寧波卻獲得了二度崛起的契機。1844年元旦起,在鴉片戰爭中告敗的清帝國,被迫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寧波正式開埠,英國人決定在此設立領館。在西方地圖上,首次出現了這個叫做寧波的太平洋西岸城市。而在此前,直到清朝中期為止,西方人的世界地圖上,只標有三座中國城市——長安、景德鎮和北京。
首任英國領事羅伯聃乘坐火輪,在戰艦的護衛下,越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耗費兩個多月,從英倫本土抵達老外灘,開始了其在遠東的殖民官生涯。他精通中國古典文學,而且很想在翻譯方面試一下身手,于是就在到任的當年,譯出了《紅樓夢》第六章,發表于英國《故事》雜志。這是《紅樓夢》的最早譯本,由此啟動了這本中國文學名著的翻譯接龍。
但他的繼任夏復禮卻沒有這樣的文學雅興,除了忙于外交事務,他的唯一愛好,就是跟寧波人陳魚門一起,練習搓麻將的手藝,從中尋找東方式賭博的樂趣。不僅如此,在卸任回國后,他把這種陳魚門發明的麻將帶到英國,讓歐洲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賭具的真容。借助寧波通道,紅樓夢與麻將,中國文化的兩極,得到了完備的國際性傳播。
我跟老外灘的緣分,源于2004年老外灘落成之際。當時,我應邀參加“外灘和它倡導的生活”論壇,在古雅的中式茶樓里,跟幾位學者和建筑師一起,闊論老外灘以及中國生活樣式的變遷。就在當天夜里,我又出席了《時代周報》舉辦的周年誕辰晚會。杯觥交錯之間,巧遇澳洲時的學生——1999年度悉尼華人小姐王萌萌,以及她的女伴、世界華人小姐葉璇。她們的出現,觸發了我對海外“流浪年代”的感傷記憶。頒獎儀式的抽獎環節里,我還意外贏得了“最高獎”——一件價值3800元的女式白金首飾。所有在場的嘉賓都大笑起來。主持人胡一虎戲言,一個最不應該得獎的人,拿走了今天的大獎。
也許正是這種不協調性,書寫著老外灘的混搭風格。數年后的2011年初夏,我再度重返老外灘,跟幾位朋友在一家意大利餐館里聚會,品嘗由邵先生提供的雪山普洱茶。我們坐在19世紀南歐風格的老舊椅子上,眼望窗外閃爍不定的霓虹燈,傾聽低回婉轉的古琴聲,談論關于茶和藝術的話題。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錯位。東方和西方、現代和近代、沿海都市與藏地高原,這些彼此對立的碎片組合起來,形成柔和的后現代語境。沒有任何一個建筑群落——無論上海外灘、新天地,還是南京秦淮河和成都寬巷子,能像寧波老外灘這樣,如此多樣而緊湊地表達出多元主義的魅力。
第二天晚上,我們又在三江口的河岸上喝茶,靜觀被燈火照亮的河流,從面前無言地流過,仿佛聽見了它的低語和脈動。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起始,越過我們的視野,三江就這樣一直流向東海,帶走歷史的塵土,成為太平洋的一部分,并最終融入世界的闊大風景。這是老外灘的命運,它向我們說出了人類進化的原理。
責任編輯:馬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