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走向國際已成必由之路
提起“國際化”這個詞,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貨物貿易、本土化制造、全球采購等等,但在一些專家眼里,國際化應該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從原本較為封閉的國內市場、技術、人才以及資本等環境下走出去,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豐富資源的過程。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國際化其實一直貫穿于中國汽車發展的始終。前期,以輸入產品、技術、資本、人才、理念等為主,自從中國入世之后,中國汽車開始了持續成規模地輸出產品、資本等的嘗試。
2000年后的頭幾年,中東、北非、東南亞地區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首選。今天,俄羅斯、非洲、中東、南美、東南亞已經逐步成為主要出口目的國和地區。除了整車、零部件出口的貨物貿易,中國汽車企業已開始資本輸出的嘗試。從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開始,中國汽車在資本輸出方面不斷努力和嘗試。上汽收購羅孚技術,北汽收購薩博前一代全套技術的知識產權,吉利收購英國錳銅、澳大利亞DSI變速箱以及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以及去年龐青年、龐慶華聯合收購薩博汽車等等,這中間有成功也有失敗。中國汽車產業的頻頻出擊,足以讓人們看到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汽車國際化步伐穩健
在2011年出口81.43萬輛的基礎上,今年,中國汽車還將繼續擴大海外戰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2年全行業出口可能會在105萬~110萬輛,同比增長在25%~30%之間;乘用車出口在55萬~60萬輛之間,同比增長25%~30%之間;其中,轎車預計出口40萬~45萬輛之間,同比增長25%左右;商用車出口預計45萬輛左右,同比增長在25%左右。其中,載貨車預計出口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20%左右;客車預計出口5萬~6萬輛,同比增長20%左右。
這里除了市場選擇準確和我國產品比較優勢較強之外,有利因素不少。據協會的預測分析,首先,出口目的市場經濟預期保持平穩增長,為中國汽車出口增長提供了保障。中國汽車主要出口目的市場如金磚三國、非洲、東盟、中南美這些地區的經濟在2012年仍將會保持增長勢頭,保證了中國汽車出口的基本盤。第二,出口汽車品質不斷提高,海外品牌建設工作的加強,為出口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條件。第三,出口市場的不斷優化,高端市場的逐步開拓,為汽車出口提供了增長空間。企業將加大對全球重點汽車市場的開拓力度,進入俄羅斯、巴西、印度市場的中國車企持續增加。第四,我國政府支持車企在海外投資建廠,將推動中國汽車向高關稅市場出口的增長。為實現向高關稅市場的出口,將有更多的企業進行海外工廠投資,政府的支持為企業向這些市場出口增長提供了保障。

中國汽車企業也在多年的國際化道路上不斷進步和提升。通過協會的調研發現,中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都在積極開展海外業務,而且在很多方面可圈可點。在乘用車方面:自主品牌車企都在積極主動地實施海外發展,在小排量或中低端乘用車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汽車產品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奇瑞、比亞迪、吉利、長城、力帆、江淮等都在逐步樹立自己的海外品牌形象。在商用車方面,中國客車企業如宇通、廈門金龍聯合等企業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已經開始向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出口。中國輕重型卡車如陜汽集團、北汽福田的產品都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青睞,特別在非洲國家,中國商用車產品已經成為當地市場的主流產品。
當前,大部分汽車企業都制定了海外發展或國際化發展戰略,有3年規劃,也有5年規劃。這些規劃基本做到了目標明確、措施具體,資金計劃到位,有效地保證了企業海外戰略的實施。這說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國際化步伐正從臨時性、短期性和功利性向有計劃、有步驟、有布局、有支撐的戰略推進。特別是在營銷布局和經銷商體系建設上,他們大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的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或者辦事處,有的已經形成較為全面的海外分支機構體系,如奇瑞、宇通等。有的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如截止到去年,長城海外有712家銷售和服務網點,力帆有265家,吉利有200家;宇通客車海外有64個服務站,43家經銷商,自己投資了5個配件倉庫和22個配件寄售倉庫;陜汽進出口公司在海外有28個辦事處,銷售和服務經銷商180多家,設置卡車4S店8個;有的企業還投資建立了自己的專用經銷商管理軟件系統,如奇瑞、宇通等。有的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獨資總經銷商或參股的合資經銷商,進一步加強對經銷商體系的管理。多家企業派駐海外的常駐員工已經超過100人。
除了貨物貿易,在海外投資方面,大部分出口整車企業已經開始KD、CKD方式進行海外生產。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海外直接投資,建立自己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如奇瑞在巴西、烏拉圭設立獨資生產工廠,福田在印度準備投資20億建立整車生產企業,還有很多企業開始設立了合資項目,逐步參與當地企業的經營、生產、銷售管理;為真正的國際化經營打下基礎。
重重挑戰不容忽視
雖然發展現狀令人鼓舞,但是,企業海外發展也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同一市場多家進入后低價競爭、售后服務差、不注意品牌形象,追求短期效益等現象頻繁出現,惡性競爭現象的出現會嚴重損害剛剛發展起來的中國汽車海外業務。同時,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一些國家也開始采取技術、標準、關稅等方式的壁壘,阻礙中國汽車企業的產品輸出。協會通過調查發現,中國汽車企業在品牌、網絡、投資、管理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
很多企業對品牌營銷的深刻理解與對品牌內涵的深度推廣和宣傳還有待加強,缺乏將品牌內涵與產品質量、服務和經銷商體系等有關工作統一起來的方法和意識,缺乏突出品牌差異化、個性化的思想和行動,容易導致最后的產品同質化而引發價格競爭。網點建設是銷售和服務的基礎,網點也是品牌宣傳的最好載體,將網點建設全部委托給當地經銷商,特別是多品牌的經銷商,對于中國出口企業來說是承擔了較大風險的。中國出口企業直接投資的步伐才剛剛開始,很多企業的KD生產方式主要還是依托當地的經銷商和組裝廠,沒有中國企業的投資,中方只承擔技術指導、質量監督等工作。這種方式雖然沒有風險,但不利于中國企業在海外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中方積累海外管理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海外管理模式。中國出口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往往面臨文化差異造成的各方面問題。注重社會責任和中國式企業文化的輸出,加強與當地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軟實力方面塑造中國企業的形象,這也是國際化的重要部分,當前往往被自覺不自覺地忽視。
國際環境的嚴峻性不容忽視。2012年國際形勢將復雜多變,歐債危機蔓延,美國經濟前景不明,人民幣升值,中東等局部地區局勢不穩定,另外,各國貿易保護進一步加強,貿易摩擦加劇,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新興經濟體高通脹率等共同使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加。以上這些因素將導致中國汽車出口增速進一步放緩。
具體來說,人民幣升值,韓元貶值的影響巨大。人民幣兌美元不斷升值,汽車出口利潤大幅降低,且價格優勢喪失,將影響2012年中國汽車的出口。同時韓元兌美元的貶值,使韓國車價格下探,對中國汽車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加大了出口增長的難度。另外,多國市場法規趨嚴,排放標準上調。歐盟、泛歐市場法規越發嚴格,中國汽車產品符合性受到挑戰,且上調排放標準,中國汽車企業在部分市場面臨斷檔的風險。關稅提高,貿易壁壘增多產生的影響更加直接。巴西等部分重點市場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提高汽車進口關稅,對中國汽車向這些市場的出口造成較大影響,有實力的企業進行當地投資建廠,加重了自身負擔,實力較弱的企業只能退出市場。出口車企眾多,惡性競爭加劇。此外,出口車企良莠不齊,中國車企在海外進行價格戰,將嚴重擾亂市場,同時部分企業只顧出口數量不重視售后服務,將嚴重影響中國汽車在海外的整體形象。

7項修煉的啟示
面對來自企業內外的各種挑戰,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可謂不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通過調研發現了當前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中國汽車企業在生產管理、發展戰略模式、市場品牌營銷、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以及管理文化輸出等7個方面需要進一步“修煉”。調查分析認為,真正制約國內車企走出去的主要還是企業自身、內部的原因。在上面提到的7個方面里,中國企業都落后國外汽車企業5~10年左右,有些還落后15~20年。并且,這些落后部分的改革都觸及到企業的很多深層次問題,改革起來難度較大,進展會非常緩慢。部分企業對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還認識不足,還存在盲目樂觀,低估了真正做到國際化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有專家表示,中國汽車國際化不是單靠出口,單靠產品,單靠技術或者單靠成本,就能打開局面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汽車企業練好內功,依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扎實地把7項修煉做好,還需要進一步爭取國家和行業組織的支持和幫助。當前企業意見比較集中的,在諸如應對國外關稅及非關稅壁壘、規范出口秩序、保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提供金融支持和物流支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