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汽車出口81.43萬輛,戰績已連續兩年刷新歷史記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副主任金柏松看到的,卻是數據飄紅背后的種種隱憂:500余家中國車企“同根相煎”,汽車金融、物流等重要配套服務不到位,企業調研不足……他認為,中國車企“出海”應組建一支“聯合艦隊”,提高綜合國際競爭力。

配套服務缺位
與日本、韓國、德國等汽車出口大國的“裝備完善”相比,中國的行動有點像 “千里走單騎”。產品單槍匹馬地沖了出去,各種與海外銷售的配套服務卻沒有跟上。
金柏松指出,海外汽車金融業務的缺失是制約汽車產業國際化的第一大因素。很多跨國車企以汽車金融推動海外銷售,如豐田汽車在廣告中經常自信地提到他們的車貸零利率。反觀我國企業,在海外居然沒有金融支撐,遑論利率方面的競爭。
中國車企在國內已經習慣于客戶全款提車,但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汽車、家電這一類耐用的大件消費品,消費者往往用到分期付款、消費貸款、按揭等金融業務。沒有汽車金融很難進入當地的市場,或因此而喪失原有的某些優勢。
金柏松為記者講述了一個他親身參與調研的案例:在印度尼西亞銷售的中國摩托車與日本的相比,價格低30%的幅度頗具競爭力。但我國車企在海外沒有金融服務,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后的整體貸款價格與日本的相比,價格僅低5%~10%,而質量又與日本產品差距明顯,競爭優勢不復存在。
金柏松感慨,曾經東南亞地區的摩托車市場都是中國的天下,而現在且戰且退,可見汽車金融對車企海外銷售有決定性作用,一旦缺失很可能是致命的打擊。
中國車企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不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曾有企業與國內大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協商此事,并承諾以企業中國總部的資產做抵押。盡管該企業在國內能得到各大銀行爭相借貸,在海外卻遭到拒絕。金柏松分析指出,目前我國的金融業還相對落后,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較差,在海外僅做貿易結算、外匯兌換、資金往來賬戶等業務,從中收取手續費,且在海外貸款等業務上缺乏相應的人才。“不會貸,不敢貸”是我國金融機構處理海外金融業務的真實寫照。雖然海外汽車金融業務的開展不是中國車企能夠完全左右的,但汽車物流這個同樣重要的配套服務卻可以由企業自己決定,可惜并未引起中國車企的重視。
金柏松曾經參觀過菲律賓的豐田通商,在與本刊記者分享感受時談到,汽車物流分為制造過程中的物流(包括在全球的零部件采購體系)和售后物流,不少中國車企卻沒有看到物流在制造過程中發揮的威力。豐田一般會根據當地的銷售情況,分析各種風險保留約兩個月汽車制造零部件存量。2011年日本大地震導致庫存中斷,這種優勢充分顯現出來,汽車物流功不可沒。
在海外市場,特別是對已經建立很多KD、CKD工廠進行本地化生產的企業,零部件是否及時運到,關系到能否按時完工和當地消費者的評價。此時物流系統的選擇和使用成為出口的重要環節和影響企業海外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金柏松嚴肅指出,如果中國車企選擇競爭對手的物流系統,無異于將自己的脖子伸進對方手中。他懇切建議,企業走出去一定要有配套的物流體系跟進,應該認真學習國外先進的汽車物流經驗,對海外業務大有裨益。
謀未定而先動
重要配套服務的缺失固然嚴重擾亂我國車企的國際化步伐,但金柏松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汽車企業國際化競爭意識和策略比較薄弱,在市場調研、信息搜集、對競爭對手的分析等方面存在重大不足,雖然眼下成績斐然,但能否持續存疑。
跨國車企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一般會有著名的咨詢調查機構為其做大量的調研、分析、策劃,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打進市場。而不少中國車企“出征”海外時,卻沒有“謀定而后動”,當地政局是否動蕩,收入水平、購買力、還款信譽度如何不曾深入調查,競爭策略和營銷策劃更無從談起。金柏松批評道,有的車企缺乏對國際化戰略的基本判斷,認為談成進口價格就可以萬事大吉,而做專業市場調研的價格太高,會導致銷售成本的增加。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部分車企“省小錢”的做法往往導致出現問題以后“花大錢”。金柏松舉例說,曾有我國企業出口汽車至歐洲國家,產品被當地機構拿去做碰撞實驗,僅得兩星,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對此企業高層的反應居然是“不知道會去做碰撞測試”。也曾有企業出口汽車到俄羅斯,因為與當地的汽車產品形成直接競爭,被指碰撞測試三星為不合格。金柏松指出,日、韓等出口大國都會給當地汽車產品保留一定生存空間。而我國企業卻不明就理。金柏松說:“ 強龍不壓地頭蛇,中國車企在海外發展一定要了解對手的背景力量,避開當地的競爭鋒芒,或與其合作實現共贏。”
他還指出,不少車企的功利心太強,無法用戰略眼光看待汽車出口,不知彼,不知己,謀事不足,行事無章法,最終戰則必殆。

“出海”應建好“聯合艦隊”
中國汽車產業在近十年才快速發展起來,經驗不足。金柏松提出,應認真學習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做好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長遠規劃,從各種配套服務的配備,到前期的市場調查,對競爭對手的分析,營銷策略的把控,汽車廣告媒體及宣傳方式選擇等方方面面做好準備工作。“我們汽車企業現階段的國際化發展,就是投資不到位!”金柏松說。
他建議,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應該自己“搭好班子”走出去,引進國際化人才,組建國際化團隊。可以與發達國家的相關發達子行業結盟,充分利用其優勢提升自己。“綜合競爭力才是汽車產業真正的競爭力,不要把汽車產業國際化看成單純的海外銷售”。
目前我國汽車企業國際化處于起步階段,出口企業多而散,不少短期行為擾亂市場,金柏松認為,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對出口企業的支持、引導、監督作用,在早期采用招投標的形式在區域市場選擇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未中標企業可以與中標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如合資、參股、投資配套服務等,結成團隊實現共贏。此外,政府和行業協會在海外的機構應改進體制,加強對當地中國企業的服務。
汽車出口應作為我國調整出口結構的拳頭產品得到相應的重視和支持。金柏松打比方說:“汽車企業‘出海’做好各方面準備,以制造為航母,配備護衛艦、驅逐艦等一系列完備的海陸空防護體系,建好聯合艦隊。重視相關子行業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