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入世對中國汽車業的影響,不僅要關注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還要關注對汽車市場的影響,因為中國過去長期搞計劃經濟,只注意產業本身,常常忽略市場。產業是由企業組成,企業對國家的產業政策有巨大的影響力,但是消費者是零星分散的,他們對國家產業政策的話語權極有限,他們是沉默的多數。所以在分析一項重大決策選擇得失的時候,必須看到產業與市場兩方面受到的影響。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在汽車行業方面到底做了哪些承諾?其實入世在汽車方面的承諾很簡單,主要有四條:一、大幅度降低進口汽車的關稅,從原來的120%、100%逐步降到25%;二、取消對汽車進口的審批和進口配額限制;三、取消對汽車國產化率的要求;四、逐步開放汽車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在汽車國際貿易方面做出的這些承諾,并不是迫于西方或者說美國的壓力,實質上這不是讓步,而是進步。
取消“保護落后”
因為高達100%以上的汽車進口關稅和嚴格的審批和配額制度,會保護國內落后的汽車產業,而損害了國內汽車消費者的利益。所以我們的承諾首先解決了“保護落后”的問題?!氨Wo落后”不僅僅保護了國內的落后汽車企業,也保護了已經先進入中國的個別外資車企。大家都知道,在入世之前的十幾年,一些二流、三流的轎車品牌竟以較高的價格統治中國轎車市場長達十年之久。所以在當時的談判中,不光中國的汽車業同仁,也有一些國外車企希望放緩降低關稅和取消配額的腳步。
杜絕汽車走私和汽車進口腐敗
入世前由于高關稅和配額制度,導致了汽車走私頻頻發生,當年有很多觸目驚心的走私案件。如果不是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不降低關稅,不取消進口配額,汽車走私恐怕到現在都不能制止。中國因為入世而降低關稅和取消配額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汽車走私的問題,這對于中國整個汽車市場是重大的貢獻。另外汽車進口配額制度是很多腐敗的根源,當年的中國汽車進口市場充滿了灰色和腐敗,很多經歷過的人至今記憶猶新,一輛汽車的進口配額可以賣到當年的一萬元人民幣。
無論是取消“保護落后”還是杜絕汽車走私、減少汽車進口腐敗,這些都有利于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助力“黃金十年”
在看待入世對中國汽車的“黃金十年”,也就是市場從200萬輛飆升到1800萬輛的十年所產生的作用時,不能孤立地看,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2001年中國入世時,已經改革開放了20多年。很多國人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人,已經逐步進入小康生活,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開始有能力和意愿購買汽車。但是因為高關稅和配額限制,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被壓制。正在此時,入世談判讓很多消費者預期汽車將會大幅降價,出現了持幣待購的局面。入世成為當時車市井噴的引爆器,瞬間激活市場。實事求是地講,當時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引爆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會逐步發展起來,但是不會出現這樣規模的井噴。
促進汽車產業繁榮
因為打破了對外資車企和民營車企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一時間,外資車企和民營車企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中國汽車市場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局面。由于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現象,使大多數人看到了中國汽車的希望,從而加大了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從而使中國汽車產業和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大局面。而任何一個產業只要出現投資者和消費者良性互動的局面,這個市場注定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通過內因起作用
無論把入世當做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催化劑還是引爆器,它都是促進產業和市場發展的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而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時代內因,就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走向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時代,沒有這個偉大的時代,一切都不可能。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中國經濟和消費水平的發展,這是中國汽車行業和市場發展的內因。
入世是國家為了擴大開放,為了加快中國的市場化進程,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汽車行業對中國入世所采取的措施不是孤立的,是國家整體的戰略部署下的一部分。正是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決策之下,我們中國汽車產業和中國汽車市場才出現了“黃金十年”。
接受“國民待遇”理念
入世并不只是具體條款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引進了一些符合國際規則的關于市場經濟、關于國際化的重要發展理念。
首先我們引入了“國民待遇”理念,即一個國家給本國的居民和企業何種待遇,就必須給所有的市場主體同樣的待遇?!皣翊觥笔鞘袌鼋洕幕?,如果所有的市場的主體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就不是市場經濟。這也是外資和民營資本大量涌入汽車行業的原因。所以強調入世,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接受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當時我發表了一個觀點:外資企業一旦到了中國,在中國注冊,承諾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給中國的員工創造就業崗位,向中國的政府交稅,那就是中國企業。對此至今有人仍有異議,但此觀點在國際上、法律上絕對站得住。
現在我們中國的車企開始“走出去”,我們也希望中國企業在外國的土地上能夠享受國民待遇,我們不希望看到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以后到了美國、英國、非洲,不能享受當與地企業平等的待遇。如果想要我們的企業在國外能夠真正享受平等待遇,我們首先應該在中國的土地上對所有外資企業給予真正的國民待遇。這是戰略的選擇,并且對中國越來越重要。
催生“雙贏”和透明觀點
“雙贏”的理念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閉關自守的封建國家是很難接受的,我們中國的文化雖然有“和為貴”的傳統,但是由于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封建制度,所以中國文化當中更多的是“斗”的思想:“一山不能容二虎”、“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等。
當年中國和美國的談判代表團在中南海接受江澤民主席的接見,江主席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祝賀中國和美國代表團達成了雙贏的協議”。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這對中國的外交來講都是一個轉折性的時刻。所以我們今天必須要擴大對于“雙贏”的理解,要進一步的對外開放,進一步引進外資。
20年前我們剛剛開始引進外資,有些人認為我們可能再一次成為“楊白勞”,再一次成為外國人的奴隸,再次受制于外國人。這時候鄧小平同志講了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話:“外國人借錢給你,他都不怕,你怕啥子?”鄧小平同志雖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但是他有非常強的戰略眼光,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小平同志的話,他對改革開放的看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入世還引入了制度透明的理念。過去一些政策部門層層審批的不透明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處處相悖,因此老百姓都希望政府在陽光下運作,希望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使我們整個市場能夠在一個透明陽光的環境下運行。我覺得這一點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透明原則已經從狹小的經濟范圍,擴大到政治、社會、管理的范圍。

前景更光明
入世十年,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建立了很多合資車企,很多人認為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外國企業確實賺了一些錢,但是誰也不能否定最大的贏家是中國,最大的贏家是中國的消費者,最大的贏家是中國的汽車產業。所以我們應該繼續過去的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的汽車產業、中國整個經濟都要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前進。中國的汽車市場有光明的前景。在剛剛閉幕的博鰲論壇上,豐田的高級管理人員說,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現在13個中國人才擁有一輛汽車,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是1.2個人擁有一輛汽車,全球是平均7個人有一輛汽車,也就說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應該翻一番。
希望所有中外汽車產業的同志們,大家共同努力,在一個互利共盈的基礎上迎接我們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和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二個黃金十年,下一個黃金十年的出現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