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回顧 中國加入WTO十年來,汽車產銷量得到了快速增長,從2009年開始成為世界第一產銷大國。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間,平均增長率為13%,而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間平均增長率則為23%。
汽車產量快速提高是多種因素影響決定的。
經濟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十年間,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GDP增加了36.19萬億元,增長了3.3倍。人均GDP增加了2.66萬元,增長了3.1倍。
基礎設施建設在這十年間也得到了全面發展。2001年至2010年,中國公路通車里程增加了231.02萬公里,增長了1.4倍。同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加了5.47萬公里,增長了2.8倍。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高速公路發展相當迅速,1999年通車里程即達到世界第二。2010年,達到7.54萬公里,距美國2009年7.56萬公里已經相差不大了。經濟發展增大了公路運量,客、貨運量和周轉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綜合來看,GDP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等,改善了汽車使用條件;消費觀念的轉變促進了購車愿望;擴大內需的政策引導了消費。中國開始進入私人汽車消費時代。
這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加入WTO以后關稅下調,汽車價格明顯下降。人們的購車欲望被激發。這一點,從人們考取駕照的熱情可以看出。2010年,在汽車保有量已達到7800萬輛的巨大基數下,擁有駕照的居民數量,仍為汽車保有量的兩倍以上。
從市場擴大和改革開放的角度看,十年間,世界主要汽車企業集團都進入中國,并在中國建立了合資公司。與此同時,中國企業集團也得到了發展壯大,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汽車企業如奇瑞、吉利、長城等也獲得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十年來,中國汽車產品的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原來的商用車占主體,到現在乘用車成為主力。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中國汽車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空白?,F在這種情況得到了根本改觀。中國自主品牌轎車的產量,從原來的百分之十幾,最高增長到30%。最近這兩年又有所下降,下降到25%左右。根據工業普查,零部件的產值和2000年相比也增加了十幾倍。
至于出口,十年來,中國汽車產品整體水平提高,自主品牌企業也具有了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盡管經受過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2011年出口仍超過81萬輛,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部分企業開始海外投資和并購活動。吉利收購沃爾沃全部股權,就是中國汽車發展最好的例證。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的問題 入世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也帶來和面臨許多問題。
能源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首先是石油。我們很清楚現在中國原油進口已超過50%,預料在幾年之內會超過60%,在2020年之前恐怕會超過70%。這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有油價,國際油價有上有下,但中國油品價格是只上不下,而且還是繼續往上走。另外,環境問題、安全問題、交通問題也成為制約中國汽車發展的主要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汽車生產集中度仍較低。上汽、東風、一汽,三集團集中度基本不超過50%。中國汽車集團相對于跨國汽車企業規模仍較小,無論是上汽、一汽還是東風,占產量大部分的還是合資引進外國品牌生產的汽車,使用外國品牌和技術,中方話語權和主導權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我們在產銷數量上已經可以和國際大公司列在一張表上,但是就集團的競爭力、品牌競爭力等方面而言,還有很大的差距。
自主品牌與合資、外國品牌相比,產品的技術和質量存在差距,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都不夠,發展遇到瓶頸,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近年市場份額有所降低。
零部件企業經營規模提高,但關鍵零部件依然主要依賴進口,缺少核心技術。
新能源汽車仍處于產業發展初期,關鍵核心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整車開發能力、電動機和電池性能、產品試驗驗證、車用關鍵材料和元器件,以及先進制造裝備等方面。曾經有一些外國專家說,中國發展電動汽車有可能比其他國家發展得好。理由是中國政府有很強的能力,而電動汽車又處于最初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個人不這么認為,我認為雖然全世界的電動汽車都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的投入和技術的含量更重要,技術能力更重要。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汽車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出口增幅較大,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汽車出口產量占比非常微小,出口國也主要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產量在世界汽車里面占到23%,按產值也能占到10%,但是我們的貿易額占比較低。即便如此,近年來貿易摩擦卻越發突出。中國企業和有關部門對類似案件應對經驗尚顯不足。
對中國汽車未來十年的展望 未來十年,根據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還將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年增長水平為7%。國民經濟增長是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根據汽車工業本身發展規律,中國汽車市場也仍將保持增長。
2009年,世界汽車擁有水平為143輛/千人,中國2010年剛剛達到58輛/千輛,到2011年也不到70輛/千人,不足世界保有量的一半。
根據產量對于擁有量的折算,對千人保有量的折算,我們認為中國汽車產量在2015年應該達到或接近3000萬輛,2020年達到400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各大汽車企業都看好中國汽車市場,均在擴大產能。但中國汽車更被關注的是如何整體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實現中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升華。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使合資合作有更多質的提升,解決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失,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等問題。
“走出去”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然之路,盡管目前中國出口量不大,中國車企在海外開拓主要是新興國家的新興市場,甚至是低價位的錯位市場。零部件也主要是低值產品,但貿易摩擦已經不可避免。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將呈現頻率升級、強度升級、手段升級和內容升級的趨勢。除了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外,印度、俄羅斯等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將紛紛效仿,對我國汽車出口商品發起貿易救濟。主要手段將從過去的以反傾銷為主,向同時運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方向轉變。
受到工資增長和匯率增長的雙重壓力,中國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為中國車企提高競爭力帶來嚴重問題。2000年以來,按照工資指導線計算,中國部分主要城市工資增長達到年均11.23%,整體增加了2.2倍。從采用浮動匯率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33%。
中國汽車工業需要制定新形勢下的發展戰略,制定好各方面政策,積極調動各方面力量,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空間,加強管理,降低成本,削弱匯率和工資增長的壓力,總結合資合作經驗,加強國際化能力,通過與世界汽車工業的融合取得共贏。
新能源汽車是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展和創新的關鍵。中國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發展,未來十年將是新能源汽車黃金時期,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將實現產業化,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量將達到500萬輛,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艱苦工作。
中國需要在汽車整個產業鏈實現全面提升,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服務,提供良好的使用環境,同時努力解決汽車擁有量增加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建立和諧汽車社會。
過去十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加入WTO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方向,是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是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是實現中國汽車發展的基本主體,走國際化道路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方針。
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汽車產業必須繼續走國際化道路,中國汽車品牌應與外資品牌實現雙贏。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汽車強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學會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并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掌握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發展趨勢。
過去十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從小到大發展的十年。未來十年是中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發展的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將遇到更多的機遇,也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和困難。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自主品牌和關鍵技術發展。
<img src="qkimages/qczh/qczh201205/qczh20120504-3-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