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入世,入世的第二年,北京現代成立。
十年間,從行業新兵成長為第一陣營重要角色,可以說高歌猛進的“現代速度”正是中國汽車行業快速發展最生動的縮影。因此對于“入世”,劉智豐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2002年正是入世初期,中國被壓抑太久的汽車需求終于爆發,中國車市迅速“井噴”。在產品單一、競爭較小的情況下,30%以上的年增長率,讓行業各方“利益均沾”,無論合資公司還是自主企業,業績都是全面飄紅。剛剛成立的北京現代抓住了市場的機遇,以快取勝,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當年出車,成立14個月就先后推出索納塔、伊蘭特兩款車型,快速搶占了市場。
此后,中國車市迎來戰國時代,世界汽車巨頭悉數來華建立合資車企,以奇瑞、吉利、長城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陣營也不斷壯大,競爭者數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消費需求也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各車企加快新車的投放速度,不斷變換營銷策略,中國車市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以速度和品質取得成功的北京現代,在順利完成了產品、產能、營銷網絡布局之后,2010年提出“內涵式增長”戰略,推動“現代品質鑄造現代速度”向“以現代品牌服務現代客戶”的轉變。
劉智豐認為,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中國汽車市場黃金發展的十年,是“一招鮮吃遍天”的十年,那么未來中國市場將遵循“木桶理論”,企業的短板將制約著整個企業發展的規模。“過去我們抓的是品質導向的經營管理,未來是品牌導向的經營管理。品牌導向是打造綜合體系,細致化的、精細化的營銷。我們今后需要打造綜合競爭能力,拼的不是哪一段比別人好,而拼的是哪一段一定沒有短板,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廠家不斷適應市場競爭格局,調整市場策略。”
對于汽車營銷,“過去十年,大家對營銷的理解是4P,即核心原則是以廠家為主的營銷理論,”劉智豐認為,“未來的營銷理論應該是4C,即消費者為導向的整個營銷理論。”當前,在客戶導向的指引下,北京現代采用更多措施與消費者、社會公眾進行溝通。一方面,通過VOC(傾聽客戶聲音)的措施了解客戶需要,提高客戶滿意度;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營銷、體育營銷將企業的理念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