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嚴格履行了開放汽車市場的承諾。我國汽車產業在處于比較劣勢的情況下,短短十年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同時民族汽車也占有較高份額。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汽車產業受到嚴重沖擊,而中國汽車市場則一枝獨秀, 令世人矚目。
(一)十年間我國汽車產銷高速增長,躍升全球第一
我國汽車產業各類車型全面發展,奠定了世界第一的重要基礎。
1.總體概況。過去十年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銷量平均增長率達到25%左右。2000年我國汽車產量僅為207萬輛,占全球比重還不到5%。2010年汽車1800萬輛,占全球比重提高到23.5%。2000年汽車工業總產值3612億,2010年達到4.05萬億,產業規模增加了10倍,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
圖表1 2001-2010年國產新車銷量與增長率
2.乘用車成為增長的核心。在汽車主要品種中,乘用車增長最多。
2000年我國乘用車銷售68萬輛,2002年乘用車銷售首次超過100萬輛,2007年突破500萬輛,2010年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達到1187萬輛,較2000年增加了17.5倍。分車型看,2010年轎車國內銷售868.9萬輛,同比增長32.6%:MPV銷售達到52.3萬輛,同比增長56.3%;SUV增長最為強勁,銷售149.8萬輛,同比增長87.0%。微型客車銷售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0年同比增長27.7%。
圖表2 2001-2010年國內乘用車銷售量與增長率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市場年鑒
3.商用車同步增長。入世以來我國商用車的發展與乘用車基本一致,但增速相對緩慢并有所波動。
2000年我國商用車銷量達104萬輛,高于同期乘用車銷售量。2005年商用車銷售量維持在178萬輛,增幅不大。2006年以來,商用車銷售增長加快,2009年達到331萬輛,2010年全年商用車銷售量達到429萬輛,同比增長30%。
分車型看,各種商用車表現不同。2010年我國中、重型商用車在2009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高速增長44.8%,中、重型商用車銷售量達128.9萬輛;而輕型商用車銷售196萬輛,同比亦增長25.6%。
圖表3 近10年國內商用車銷售量與增長率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市場年鑒
(二)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迅速提升
1.汽車出口取得初步成效。入世以來我國汽車產品由剛性需求向彈性需求轉變、由單向進口向進出口雙向發展轉變。在履行入世承諾、擴大市場準入的形勢下,我國汽車產品進口依然快速增加,但出口也迅速起步。
2000年我國汽車出口僅1.5萬輛,2005年達到17.3萬輛,從2006年起我國汽車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扭轉了持續幾十年的逆差結構。2010年達到了56.7萬輛,出口金額518.37億美元,同比增長40.82%。
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啟動更早,增長更快。2000年出口35億美元,2010年達到了406億美元,年均增速為28%,當年順差145.43億美元。
圖表4 2001-2009年中國汽車產品(含整車和零部件)進出口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09》
圖表5 近10年來我國部分整車產品出口貿易額
單位:萬美元

資料來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09》
從具體車型看,中國載貨汽車(卡車)出口競爭力提升更快。如圖表4、5所示,2004年卡車出口實現量的飛躍,2005年在國內銷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海外市場銷量卻大幅上升。目前我國卡車不再是單純的整車出口,中國重汽、華菱、東風等企業分別在俄羅斯、中東等地建廠,開始在當地以組裝的方式出口卡車。
2.自主創新取得積極成果。入世前我國汽車以引進為主。入世后汽車迅速普及到家庭,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車輛安全、節能、環保等標準,我國民族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開始注重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十五”期間,我國汽車企業提高自主研發投資大量增加,汽車質量、性能、售后服務等各方面競爭力開始全面提高。2005年以后自主品牌汽車如奇瑞、吉利等一批民族汽車制造企業迅速崛起,與合資車企“同臺共舞”;國有車企如上汽、一汽開始投資研發、制造自主品牌汽車,取得初期階段性成果。目前我國民族汽車工業已具備從整車研發、設計到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總成的自主制造能力。我國自主品牌轎車市場占有率20?30%,自主品牌商用車市場占有率超過90%。
3.汽車產業集中化取得初步進展。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進行重組,一批企業壯大成長,如一汽和天汽重組,長安重組江鈴,上汽收購南汽,廣汽重組長豐,兵裝集團與中航集團合并汽車事業(中航集團的哈飛、昌河、東安等汽車及發動機企業進入新長安集團)等。我國汽車企業規模擴大,產業集中度有所提升。2000年我國前3家汽車集團生產集中度為39%,至2010年提升到49.1%,前10家汽車企業生產集中度達到87%。
4.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國際合作進一步擴大。經過多年對外開放,我國汽車產業開展國際合作呈現雙向推進格局。以加入世貿組織為起點,我國各項經濟、貿易政策與國際全面接軌,市場環境以及產業發展基礎都更加有利于外商投資合作,民族汽車企業則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與此同時,我國汽車企業也開始“走出去”,在海外投資建廠,主動參與國際兼并、重組,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在國外設立研發中心等等,中外汽車企業開展雙向、全面合作正在成為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進步的主要因素。
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初步成效。2005 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嚴格的乘用車燃料消耗標準,鼓勵發展小排量汽車,我國汽車單車油耗明顯降低。與此同時,我國汽車企業也積極研發新能源車,并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進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開始小規模投入市場,2011年11月比亞迪投放市場的e6電動車,其多項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6.零部件產業研發、設計及制造水平有較大提高。在整車制造的帶動下,我國汽車產業基本形成多品種、全系列車型各類零部件多級供應體系,實現部分汽車裝備自主制造,部分關鍵零部件自主制造,同時制造水平有較大提升。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形成了以吉林長春、湖北十堰、安徽蕪湖、廣東花都為代表的產業基地,汽車零部件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趨勢,構筑了我國華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供應區域體系。此外,我國部分零部件設計制造水平不斷提高,一批有比較優勢的零部件企業已實現規模生產,進入國際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
(三)我國汽車相關產業全面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汽車產業帶動相關制造業、服務業發展效果十分突出,波及領域極其廣泛,縱深發展創造價值效果極其顯著。2000年以來我國現代汽車產業發展也表現出上述特點。

1. 我國汽車物流業發展填充了空白。發達國 家經驗證明汽車產業制造階段物流比流通階段物流更重要,而我國汽車產業在這個環節幾乎是空白。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分級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制造階段物流實現零的突破,迅速崛起,同時整車銷售、售后服務、進出口領域等流通階段物流得到全面發展。我國汽車物流布局形成一汽集團為核心的東 北, 以北汽、天津一汽為核心的京津, 以東風汽車為中心的武漢,以上汽集團為中心的上海, 以廣汽集團和東風日產為中心的廣州,以長安為中心的西南六大汽車物流產業集群。
2. 我國汽車金融從零起步。2004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家汽車金融公司,隨著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我國汽車金融服務市場不斷擴大,汽車金融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到2010年,全國陸續成立了10家汽車金融公司。
3. 我國二手車市場逐步規范。二手車市場作為汽車服務業組成部分,2000年交易量不過25.2萬輛,到2009年達到330萬輛,平均增速超過20%。2010年全國二手車交易超過380萬輛。在初期階段我國二手車市場存在流通體系不健全,信息不對稱,誠信度低,評估體系缺乏,收費標準不統一,稅收不合理等問題,如今已經基本解決,市場交易活動日益規范。
4. 我國汽車再制造開始起步。再制造產品具有較好經濟效益和節能環保效果,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在德國汽車售后服務零部件90%都是再制造產品,在美國汽車再制造公司超過5萬家,年銷售額365億美元。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業從零起步,開始主要以小型、民營企業為主,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到2010年全國總體產能為:再制造發動機約11萬臺,再制造變速器約6萬臺,再制造發電機、起動機100萬臺左右,產值接近25億元等,我國汽車再制造也開始起步。
5. 我國汽車用品市場規模初現。201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突破1億輛,汽車用品業被譽為“朝陽”行業。據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汽車用品市場總量已經達到3500億元,平均單車消費在4000元左右,汽車用品生產企業已經達到1.8萬家到2萬家,每年新品推出量在3000個系列以上。
6. 我國汽車美容業遍地開花。目前中國汽車大規模進人家庭,為汽車美容行業開辟了廣闊市場。按照入世承諾,中國允許外資進入國內汽車服務業。國外汽車美容企業大量涌入,造就了一支汽車美容大軍。據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國內專營和兼營汽車美容企業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