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最新一期刊發封面報道《中國這十年》后引發強烈反響。新浪、網易等網絡媒體都將該報道放置于首頁,參與評論者近萬。紅網、中安在線等各省市門戶網站也在第一時間跟進。微博上,大量網友轉發評論此文。有網友評價,文章總結誠懇、真實,分析中肯。亦有網友在讀罷文章后感嘆,過去中國的十年是“不尋常的十年,值得深思”,“磨刀不誤砍柴工!把十年的成績唱透,也要把十年的不足看出,回頭看看再朝前走,方向就不偏了!”
(《中國十年紀事》,《科學發展觀形成記》、《十年經濟:從數字超越到理念跨越》,記者蘆垚,特約撰稿鄭馨、葉雨岑2012年第31期)
贈品
最近,我到一家中級商場購物,看到商場的滾動電子顯示屏上顯示:凡即日在本商場一次性購物滿80元,即可獲得“2L美年達”一瓶,多買多得。
我想:反正要買東西的,那就多買一點吧,于是買了80多元的物品。誰知回家一看,贈送的“美年達”還差兩天就到期。我氣上心頭,有一種“被鄙視、被忽悠、被欺騙”的感覺。不知商家知不知道,“顧客至上,尊重每一位顧客的感受”是商家成功經營的最基本理念。
商家不能因為一時之小利鄙視、忽悠、欺騙顧客,而使得顧客不再“回頭”,那失去的可是細水長流的長久之利呀。
梁文憲(廣東)
讀第30期《瞭望東方周刊》河南讀者來信《縣城的下水道》,筆者身同感受。
來信提出了一個時下十分普遍、廣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少地方在城鎮建設中缺乏科學發展觀,往往只圖眼前大拆大建大擴,卻忽略了城鎮建設的長期遠景規劃。來信突出反映了縣城下水道幾十年一貫制的做法。“令人憂慮的是,為10年后服務的排水系統跟20年前的設計毫無二致,也就是在人行道下鋪設直徑不超過1米的水泥管道。”
時下不少“老縣城幾乎逢雨必災”,20年后這些新擴建的縣城無疑依然如故!這個問題主要在于我們一些地方主政的領導急功近利求政績,結果難免遺患于后。
眼前來看也許你的政績不錯,但幾年幾十年之后,不被老百姓戳著脊梁罵才怪哩!筆者之所以撰此讀后感,一來稱道這封來信反映的問題很實在,二來建議我們各地領導多看看、多思考這些來自老百姓的真實民情、民意和民聲,把自己的政績做實、做好,真正達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境界!
梁牛(江蘇)
乞討老人
前些日子上街,看到鬧市中一輛破舊三輪車分外引人注意,一名花白胡子老人騎著這輛車,車上半躺著一位更為蒼老的老人。一問,才知道他們是母子倆,兒子今年72歲,母親今年94歲。很快有熱心人電話向有關部門反映了兩位老人的情況,有關部門查清了他們的戶籍地,也了解到他們該享受的社會救助按政策都已經享受,好言相勸,總算把他們送回了原籍。
誰知道沒過幾天,兩位老人又出現在這個鬧市區。問及原因,老人說他算了一筆賬,他和母親每天在街上乞討,一個月下來至少可以有千把塊錢的收入,每天的伙食基本是街面上小吃攤主或好心人提供,不用花一分錢。在城郊租了一間簡易棚子,房租一個月50元,這樣每個月差不多可以結余一千塊錢左右,一個月的收入就快抵得上他娘倆一年社會救助金的一半了。最后老人笑呵呵地對我說,老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種地更是不行了,除了討飯能干啥呢?你們這些好心人可別向政府匯報,那俺娘倆又得回老家,不光少討好幾天的錢,還得再花路費回來……
王曉燕(安徽)
女兒的感嘆
奧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讀小學的女兒在我影響下,也愿意跟我一起觀看各種比賽。面對奧運眼花繚亂的比賽項目,女兒感嘆:“原來體育項目有這么多種類呀!我還以為就是跑步和打球呢!”我問她:“你們平時是怎么上體育課的呀?”女兒回答:“一周兩節,就是跑步、打球、自由活動。有時候其他科目的老師補課的話,體育課就停了。”聽到這,我有點吃驚,沒想到體育課被怠慢到如此地步。看著鮮艷國旗冉冉升起,聽著國歌一次又一次地奏響,不知道這些體育運動者們走上自己體育專業的路有多少是因為自己的愛好?
陳多(湖南)
英雄匯
文友送給我一本《英雄匯》,是他所在地“文明辦”編寫的英雄事跡匯編,前面有當地市委書記寫的序言。正文中的“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好人”、“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組成了一道靚麗的文明風景線,讀后讓人深受感動。筆者感動之余卻也發現一點不足:所入選的人物都是本地籍的,而那些外地人在本地所作的義舉卻沒有絲毫記錄。難道這其中也存在版權問題?英雄不問出處,仁義不分地界,所謂義薄云天,就是好人好事應該得到全社會的認同,而不應有地域側重。假如我們強調的是英雄的籍貫,那會給人利用英雄宣傳本地的印象,與張揚正氣的初衷相違背。這是要警惕的,別被人譏為·“掛羊頭,賣狗肉”。
吳根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