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開幕式上備受矚目的伊麗莎白二世“從天而降”橋段,就是英國人小心思的最佳體現——女王重新“君臨世界”,恐怕正是英國人一直未敢明說的夢想吧
我注意到,倫敦賽場上,英國奧運代表隊并沒有按一般國際通行的叫法,把自己稱為“UK隊”(United Kingdom,即“聯合王國”),而總是自稱“TeamGB”(即“大不列顛隊”,GB是GreatBritain的簡寫)。
看來,英國人更喜歡“大不列顛”這個名字。“Great”在英語書面語中有“偉大”、“優秀”的意思,在口頭語中也有“很棒”、“很好”的意思,有助于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子民重拾自尊心和自信心。
甚至在倫敦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Great”的影子。著名購物街牛津街上插滿了“Shopping Is Great”(購物真棒)的小旗。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附近的倫敦科學博物館外,懸掛著大幅廣告,上寫:“Technology Is Great”(技術是偉大的),在“Great”下面又寫著較小的“Britain”,合在一起又組成了“大不列顛以技術立國”,頗有緬懷工業革命時代榮光的意思。
可以說,倫敦奧運會充分體現了一個失去統治地位的帝國重拾昔日國際尊崇的急切心情。
奧運會開幕式上備受矚目的伊麗莎白二世“從天而降”橋段,就是英國人小心思的最佳體現——女王重新“君臨世界’,恐怕正是英國人一直未敢明說的夢想吧。
英國媒體也不失時機地造勢說,倫敦舉辦的三次奧運會,都在關鍵的歷史節點發揮了關鍵作用—1908年,倫敦十萬火急地接替突然放棄舉辦權的羅馬,保存了奧運薪火;1948年,英國又挺身而出承辦了二戰后百廢待興的首屆奧運會,重燃和平圣火;2012年恰逢全球經濟危機后的低迷之時,英國再次舉辦奧運,重振了世界的精神。
盡管外界對倫敦奧運的批評不絕于耳,但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媒體仍然在用各種方式展現英國體育的“Great”。早在奧運會尚未結束的8月7日,BBC就迫不及待地連篇累牘報道說,英國金牌數已全面超過上屆,今后幾天還會有突破。
我在倫敦本地的《倫敦標準晚報》上還讀到,英國奧委會計劃在9月10日組織一場百萬人參加的“勝利游行”,慶祝英國奧運健兒的歷史性佳績。
2012年對于英國來說,一定是難以忘懷的。只是,大不列顛能否真的借此東風,實現“復興”?恐怕17天的狂歡之后,英國人還要回到現實、面對挑戰。
《獨立報》8月9目的一篇報道說,英國一些奧運獲獎運動員已經上書首相卡梅倫,如果運動會后削減“精英體育資助”,那么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對英國來說,將成為“一場遺憾,但卡梅倫真的能再拿出那么多錢來捍衛帝國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