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慶祝歡呼聲中,有多少人注意到更多默默艱苦訓練的“普通”運動員?又有多少媒體在奧運結束后還會去跟蹤“陌生”的體育項目
倫敦奧運會自開幕以來,我幾乎天天熬夜看比賽,因為在日本根本享受不到這樣的饕餮體育盛宴:不但中央電視臺有3個頻道同步直播奧運比賽,上海本地的五星體育頻道也能看到一些直播。
我估計,中國觀眾的這項“福利”在全球所有國家中獨一無二,因為在大多數國家,電視臺是要競爭奧運轉播權的,拿到轉播權的電視臺又要競爭頻道資源,還要受贊助商牽制,導致觀眾難以很“爽”地看一場自己喜愛的比賽。
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出巨資獲得了奧運會的美國獨家電視轉播,但因為過度“照顧”贊助商的要求和利益,很多非常精彩的比賽都沒有轉播,就連開幕式也沒有同步直播,遭到美國民眾的一片唾罵。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問題。奧運會轉播權同樣是被少數電視臺買斷的,沒有轉播權的電視臺在播報關于奧運會的新聞時,甚至不能使用有轉播權電視臺的畫面,即使是自己國家隊的運動員得到了金牌也不行。而買下轉播權的電視臺有時因為缺乏頻道資源,有比賽也來不及轉播。近幾年網絡能解決一些年輕群體的觀賽需求,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到普通大眾層面。
現在,贊助商之間的競爭有愈演愈烈之勢。以前大企業認為,只要能成為國際奧委會的TOP全球合作伙伴,就等于分到了奧運會的一塊蛋糕,萬事大吉。但隨著媒體多樣化和網絡傳播的猛速崛起,光拿下國際奧委會已經遠遠不夠了。在像中國這樣的巨大市場上,如果有一家企業成為買斷轉播電視臺的首席贊助商,那么它可以花較少的錢,卻達到比國際奧委會贊助商好出幾十倍的廣告效果。
正因為如此,全球贊助商們開始挖空心思,使用各種方法與本地贊助商爭搶出鏡率,甚至連他們所贊助運動員的出鏡次數都要嚴格把關,甚至不管運動員的體能極限,迫使他們達到商家的營銷目的,非常可悲。
在中國,體育商業化雖然并不體現在爭奪轉播權上,而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人——上至政府部門,下到普通民眾——似乎對自己國家能拿獎牌的項目和個別運動員有極高的期待值和關注度,對其他“冷門”項目和運動員則幾乎不聞不問。
本屆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取得了優異成績,媒體也花費了巨大投入進行報道,但在一片慶祝歡呼聲中,有多少人注意到更多默默艱苦訓練的“普通”運動員?又有多少媒體在奧運結束后還會去跟蹤“陌生”的體育項目?
媒體厚此薄彼的背后,歸根到底也是商業利益作怪。
體育需要錢、需要贊助商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但如果金錢和利益侵蝕了奧林匹克精神,成為另一個商家必爭的戰場和媒體獲得廣告的手段,那就不免讓人悲傷了。
只怕在不遠的將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口號,不再是激勵運動員的,而成了贊助商們的座右銘。這也是倫敦奧運會留給我的最大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