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女兒很高興地說,她被老師選中了上花樣跳繩和鼓號隊的興趣班。她上的是中國本地學校,在那里興趣班似乎更多是一個“被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她自己的選擇。但不管怎樣,能被選中我們都還是很高興的。
可是高興沒多久,她就被老師點名從跳繩班調走了。不過還好,她成功地留在了鼓號班里。而每次上完鼓號班回來,她都會說,某某同學又被趕走了。后來我才知道,老師先從各個班里找來40個學生加入興趣班,然后進行篩選,最終只會留下20個。
慢慢地,每個星期該到鼓號班上課的日子,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高興了。終于有一天,她嘆氣說不想再上了。我說反正也是興趣班,不想上就不上了唄。孩子搖搖頭說:既然被老師選了,就必須得上。
本來,我覺得孩子學點鼓號是件好事,畢竟藝多不壓身。可漸漸地,這些“興趣班”背后的邏輯,讓我覺得有些不舒服。最近有一次,我聽到老師這樣說:“(興趣班)光孩子自己想上也不行,他必須要有能力被培養到去外面拿獎。要不然,老師的工夫也白下了!”
我這才明白,中國所謂的“興趣班”不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而是一種“選拔尖子”為學校和老師去外面拿獎的“形象工程”。對于本身經歷過激烈競爭的中國家長來說,這話也許很正常,但對于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來說,聽來卻感到十分震驚。
我在日本的公立小學和中學也參加過很多興趣班,其最大的原則是學生自愿。
我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參加了音樂俱樂部,從零水平開始學吉他等樂器。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音樂老師對于音樂的熱愛,并體會到音樂的樂趣。這種愛好到現在還陪伴著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初中以后,我加入了吹奏樂團。這個樂隊有一點像現在的中國興趣班,大家天天苦練,希望能夠拿獎。但一年之后,我發現自己不再喜歡它了,于是就退出了樂團,并無任何限制。
從我的經歷來看,在日本,學生俱樂部的大門對所有孩子都是平等打開的,并且嚴格遵守學生自愿的原則,盡量讓學生自治。老師所做的,也不是培養能很快拿獎的隊伍,而是引導每個學生的興趣。而俱樂部成敗的標志,也并不是能否得獎,而是“人氣”。
上興趣班就是為了“得獎”,這種中國式壓力實在是太過沉重了。往大了說,這可能也折射出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中國近年的發展實在是太快,大家很“著急”——著急追求立竿見影的“成果”,著急證明在全社會的賽跑中自己沒有落后。
什么時候,中國的興趣班可以從“得獎班”、“成績班”的壓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們自己的“興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