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讓人吃驚的消息。《人民日報》近日披露了一則新聞報道,全國近10億手機用戶一年收到的垃圾短信在千億條左右,其中五成涉嫌詐騙,每個手機用戶每周平均收到的數量超過11條。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超過一條的垃圾信息“襲擊”我們。
垃圾短信從哪里來?又如何到達我們的手機?我們的私人信息被誰出賣?這些問題已成揮之不去的煩惱,頻繁糾纏著每一位手機用戶。
數字化技術與通訊技術的革命,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看似虛擬、實則真切的社會場域。人們享受著高科技便利之時,也被深深地卷入:網絡上無所不在的數字信息讓人類的生活無所遁形。誠如媒介哲學家麥克盧漢所言:媒介成了人體的延伸。
網絡與生俱來的特質---開放與自由---帶來了高度的
風險。尤其當與公民個體休戚相關的私密信息被泄露與濫用之時,可能會釀成公眾安全事件。2011年12月,國內最大的程序員網站--- CSDN的數據庫遭到黑客攻擊,涉及600余萬用戶的信息被泄露。被隨意傳閱的用戶名和密碼,如果在互聯網上恣意蔓延,就等于埋下一個個未知的安全隱患。
在網絡空間里,開放意味著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可能,自由象征著不同動機和目的的傳播行為都會發生。這種高度包容性的媒介形態一旦與傳統社會的秩序和規范遭遇,各種沖突就難免會發生。
對公眾而言,垃圾短信泛濫所折射的,是一個更實質的問題:當網絡等新興媒介模糊了公域與私域的界限時,行為如何規范?
傳統社會通常采用兩種方式:法規與倫理。這同樣適用于網絡社會。歐美發達國家,在構建網絡空間的同時,亦步亦趨地建立起嚴密的法律體系。
美國在1974年《隱私法案》之后,于1998年發布《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此外還有信息保護和安全法、防止身份盜用法、網上隱私保護法、消費者隱私保護法、反網絡欺詐法等多部專業法律相繼問世。
德國在1970年頒布了 《個人資料保護法》,1977年生效的 《防止個人資料處理濫用法》,旨在消除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對 “個人隱私”所造成的侵害,以法律的手段來保護個人隱私。同一年還頒布了《聯邦數據保護法》,并于2001年和2006年根據歐盟的新規定兩次修訂這部法律。
日本則在上世紀80年代頒布保障用戶個人信息的相關法案,對個人信息泄露和買賣等行為加以約束和限制。2003年,再次出臺了包含具體細則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關聯五法》,這部法律規定,如果企業沒有采取有效防范個人信息流失的措施,將依法受到刑事懲罰。
我國相關方面的法律條文并不鮮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40部法律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刑法修正案(七)也被認為是個人信息立法的標志性事件。而需要正視的另一個事實是,相關法律分散過廣,而層級偏低。
工信部直屬的中國軟件測評中心日前透露,他們聯合30多家單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已正式通過評審,正報批國家標準。指南提出“最少夠用原則”、個人信息用后應立即刪除。 同時,決定在全行業開展為期3個月的端口類短信群發業務清理整頓專項行動。要求運營商盡快在全國范圍內部署垃圾短信發端、收端過濾系統,對利用自有端口、行業端口開展短信群發業務的進行白名單管理。
新媒體發展一日千里,信息安全迫在眉睫。盡管我們的腳步相對遲滯,行業規范欲說還休,技術標準姍姍來遲,專門法律難以出臺,個體自律任重道遠,但無論如何,《指南》的出臺不失為向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其展示的目標指向清晰準確---拯救我們的“秘密”,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