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歌舞片《酒店》中所唱,有錢能使鬼推磨,這雖是一句老話,但時至今日仍耐人尋味。關于金錢,《舊約》和《新約》中均有提及,我們來對照這兩句話:“金錢萬能”(《舊約·傳道書》10:19),以及“對金錢的執迷乃萬惡之源”(《新約·提摩太前書》6:10)。貪欲在摩西律法中固然被視為難贖之罪,可正如上述第二條警句所言,在基督教教義中,即便轉轉致富的念頭也同樣會受到責難。基督教中極具震懾力的灌輸手法之一,便是斷言富人將被摒棄于天國之外。俗語說,一個富人進入天國之不易,更甚于一頭駱駝穿過針眼。
幸而這些陳規舊律沒有嚇退人們賺錢的念頭,否則西歐也不能成功完成從封建制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當然,這些教條在抑制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方面毫無作為,它旨在安撫那些不名一文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窮人,又能讓那些腰纏萬貫的富人們心懷愧疚。這一石二鳥之法對一個試圖網羅人心,又尋求上層精英階級豐厚捐資的組織而言,無愧為上上之策。
道德與金錢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造就了近代史上一個最成功的“世俗宗教”。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資產階級令人厭憎之處在于它所奉行的“赤裸裸的自我利益”以及“冷酷無情的金錢交易”。馬克思提出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將加速其滅亡的論斷,按說也是科學的、客觀的。《資本論》痛斥資本主義的累累罪狀,宣告它即將到來的滅亡,預言審判正等著那些無視歷史進程和目標的人,他們終將受到歷史的清算。
我們也可以把理查德·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解讀成對資本主義進行的一次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批判。該劇的核心論點便是金錢,抑或更確切地說,是經過開采加工過的黃金,即權力。
在第一幕中,萊茵河的仙女便告訴侏儒阿貝利希,萊茵河黃金鑄成的指環可使他脫胎換骨,賦予他無邊法力,全世界財富盡歸其有,但有個條件,他唯有舍棄愛情的力量,唯有撒手愛的歡樂,方能獲取魔力,將萊茵河黃金幻鑄為指環。換而言之,便是財富與情感乃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阿貝利希起初對萊茵河仙女色膽包天地求愛,已招致斷然的拒絕和恥笑,故而此時他毫不遲疑地選擇了財富。更意味深長的是,他是靠竊取黃金來完成他第一筆資本積累的……
瓦格納這出氣勢恢弘的歌劇中,關鍵之處在諸神偷走了指環之后,阿貝利希加諸指環的一道詛咒:
我以金子賦予我的無盡魔力詛咒:
無論何人戴上此戒都將招致死亡,
擁有此戒者將憂煩無盡,
無緣此戒者則嫉妒鉆心!
無獨有偶,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中也預言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類似下場——這部巨著雖在美學上遜于《尼伯龍根的指環》,但其意義卻遠勝之。在第32章中,馬克思描述了這樣一段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發展,令人印象深刻:
個人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使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靠自己勞動掙錢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
此處“小財產”與“大財產”頗有些暗示性。另外,和瓦格納一樣,馬克思也預言了清算的這一天:
資本的壟斷成了……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資本論》中預言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走上沃爾哈拉神殿的毀滅之路的提法并非馬克思首創,套用瓦格納的術語,這一提法實為19世紀文化的主流旋律之一。從小處來說,這種經濟現代化導致社會秩序分崩瓦解的主題貫穿于整個19世紀的文學作品中。
在狄更斯的小說《董貝父子》中,那些穿越倫敦的鐵路象征著毀滅和死亡。在左拉的小說《金錢》中,一家銀行的興衰隱喻著路易·拿破侖第二帝國的朽敗。莫泊桑在小說《漂亮朋友》中,也以類似的筆觸描寫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一位有著漂亮外表的年輕人的卑劣行徑——在這本小說中,一切人際關系都屈從于股票交易。
霍布斯鮑姆的“末世論調”
今天歷史學家們仍在探討一個核心問題,這也是1848年大革命失敗后許多激進分子提出來的:為什么資產階級傾向于專制貴族統治,而摒棄工人和手工業者的運動?(在理論上)他們與后者的利益是共通的。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給出了一個答案:只要中產階級的經濟抱負不受阻遏,他們就樂意放棄他們的政治抱負,讓舊政權掌握實權,以換取保護,免受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的侵害。
這一剖析模式影響深遠。此后即便那些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也會沿用這種馬克思主義方式對歷史進行解讀,其中一典型例子即是將19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的“大蕭條”與當時大部分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脫離自由貿易主義而轉向貿易保護主義聯系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經常被看做一種資本主義的“世界大火”,是帝國主義競爭不可避免的后果。
不得不提的是,在過去半個世紀內,最為宏大的兩部歷史學巨著均出自馬克思主義者之手:伊曼紐爾·華倫斯坦的《現代世界制度》,以及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的四卷《現代世界歷史》,后者至1994年才得以完成。
霍布斯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