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正在取代歐洲—大西洋地區成長為全球經濟中心和地緣政治中心,這是當前的國際共識。同時,亞太也是國際沖突頻仍,麻煩不斷的地區,未來5—10年亞太國際沖突有加劇趨勢,這不僅是國際共識,更是可以預言的國際政治現實。這兩個“國際共識”,尤其是后一個“國際共識”,要求亞太建立一個能有效覆蓋全區域的地區安全機制,以求抑制亞太國家間的矛盾與沖突,適應亞太崛起為全球經濟、政治中心樞紐區的大趨勢。
亞太矛盾多發,呼喚
構建覆蓋全區域的安全機制
所謂安全機制,用英國國際關系理論大師巴里?布贊的話說,就是“國家集團通過心照不宣地探索解決安全困境自我行為或通過對其他行為體行動的假設,進而解決它們的爭端或避免戰爭”。[1] 簡而言之,安全機制有如下特點:第一,它通常是行為體的利益既不完全協調、又不根本對立的產物;第二,它可以在其參與成員存在敵對關系和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建構,旨在通過相互溝通、交流緩解敵意,并通過均勢或相互威懾阻止以武力解決利益分歧;第三,它可以抑制沖突,并為最終解決沖突做鋪墊,但它難以完全、立即化解以及解決全部沖突。因此,它的安全作用是初步的,有條件的。
冷戰時期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是典型的區域安全機制,完全符合前述特點,也符合巴里?布贊有關安全機制的定義。當時,美蘇在歐洲冷戰對抗,并各自引領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跟進,美國引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引領華沙條約組織。這兩大軍事集團各擁有數百萬大軍以及數以萬計的坦克、大炮、戰機和足以毀滅地球數十次、數百次的核武器。美蘇及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的矛盾與沖突一旦升級為戰爭,不但會導致歐洲大戰,也可能導致足以毀滅歐洲、毀滅地球、毀滅全人類的世界大戰。在這種困難局面下,為緩和歐洲緊張局勢,由蘇聯及華約倡議,歐洲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相關國家舉行赫爾辛基會議,草擬了《赫爾辛基最后建議藍皮書》,決定舉行兩大軍事集團對立成員國參加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在此后舉行的歐安會正式會議上,兩大對立集團的數十個成員國雖然就“邊界問9AmWf4gsg+V9Q+sOVS6bl05oNvXcRy/DUI+XdHAJczw=題”、“加強相互信任的措施問題”以及“人員和思想交流問題”、裁軍問題等展開過多次激烈交鋒,仍未能最后解決全部問題,但對立雙方畢竟坐在一起,通過交換意見、分歧,緩和了矛盾,加深了理解,建立了一定的互信、共識,對于消除歐洲戰爭危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美蘇倡議建立的核不擴散機制也具有前述特點。雖然相關方在核擴散問題上依然存在分歧,該機制也未完全堵死核擴散漏洞,比如,未能阻止以色列及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國跨越核門檻。然而,通過建立核不擴散機制,畢竟增進了相關方對對方核立場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全球核擴散的速度、烈度與范圍,對國際安全、尤其是核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前的亞太明顯需要一個這樣的區域安全機制:能覆蓋全區域、有效增進理解、彌合分歧、抑制沖突,以期預防局勢緊張甚至走向地區戰爭。
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亞太正在成為國際矛盾最集中、最多發的地區,因而也正在成為國際上“安全赤字”最嚴重的地區。近年接連發生的朝核危機、“無瑕”號事件、“天安”艦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泰柬邊境沖突以及新近發生的中菲黃巖島對峙,都反映了亞太安全困境與“安全赤字”的嚴重程度。
綜合起來,亞太安全困境與“安全赤字”主要表現在五大領域。
首先,亞太地區領土、領海爭端多,矛盾復雜,且有集中爆發、破壞地區和平之勢。自東而西,依次有俄日“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獨(竹)島之爭、中國與日、韓圍繞東海、黃海領海劃線之爭及蘇巖礁、釣魚島歸屬之爭、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之間的南海之爭等。此外,泰柬之間、中印之間、印巴之間等,也存在嚴重的領土爭端。
其次,亞太各國圍繞能源、資源爭奪而進行的戰略競爭形勢嚴峻,尤其普遍存在嚴重的跨界河流水資源爭奪。其中,最典型的如湄公河流域水資源之爭以及中印之間有關雅魯藏布江水資源開發問題上的分歧。南海各主權聲索國與中國競爭南海主權,背后也有爭奪油氣資源的利益驅動因素。
第三,歷史問題之爭。主要是日本近代以來、尤其是二戰期間侵略亞太各國,給亞太不少國家造成巨大傷害,而日本方面迄今仍不能直面其歷史罪責并誠心認罪,尤其是不能對其長期侵朝、侵華歷史反省、認罪、補償,因而不能見諒于亞太各國,尤其是不能見諒于中、朝、韓各國,致使日本與這些國家難以建立戰略互信。
第四,冷戰殘余難以蕩除,例如朝鮮半島仍處于分裂狀態,中國大陸與臺灣也未能實現統一。尤其嚴重的是,盡管美蘇冷戰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結束多年,亞太不再存在歷史上曾存在過的所謂“蘇聯威脅”,而美國仍在亞太保持以對付“蘇聯威脅”為依據的“前沿部署”,并繼續維持、強化同樣以應對蘇聯為依據的復雜同盟體系,包括美與日、韓、泰、菲、澳等五國之間的五對雙邊同盟關系及其組成的“輻輳式”同盟結構。
第五,因復雜嚴重的領土、領海爭奪、冷戰殘余和冷戰同盟體系的存在及由此產生的戰略上缺乏互信,又導致亞太陷入軍備競賽不止的惡性循環。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最新報告宣稱,2012年亞太地區(不包括美俄)的軍費開支總和已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