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拖累,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低速時期。世界局勢的動蕩引發國際格局多極化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歐元能否擺脫危機仍是歐洲的一個最不確定因素。但應相信歐洲有能力和有智慧逐步解決歐債危機問題。中歐關系在經歷曲折之后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中歐全方位多領域的對話與交流平臺正在走向機制化。
世界進入冷戰后
最為動蕩的時期
2008年源自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2011年歐盟又爆發債務危機,國際形勢進入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動蕩的時期。各大國都在高速建立自己的國際戰略。
一、世界經濟危機影響深遠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停滯了危機前世界經濟連續七年的快速發展,而且演變為戰后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西方國家產生三十多年來最為嚴重的社會動蕩。這場危機引發了人們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反思,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現行發展模式,特別是“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質疑,以及對變革舊的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討論。當然危機也促進了世界經濟大格局的變動,使得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位置上升。由于危機面前沒有一個大國可以獨善其身,因此危機也成為大國之間,特別是發達國家同新興大國之間開展密切經濟合作的動力和契機。
二、國際格局多極化內涵發生深刻變化
多極化是兩極格局結束后中國對國際形勢和格局的準確判斷,并由此確定了中國與其他大國的戰略互動關系,即多邊主義。美國宣揚的“無極主義”和“單極主義”是站不住腳的。美國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實施“單極獨霸”提供理論支持。歐盟、俄羅斯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都認同“多極主義”。“多極”最早指美、歐、俄、日、中這“五極”。鄧小平也贊同這一說法。20年過去了,“多極化”內涵已發生很深刻的變化,早已不是“五極”所能涵蓋。美國實力相對衰落,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結構。
有的學者以上述“五極”發生變化為出發點,提出“多極化停滯”的論點,認為“‘多極化’的歷史使命已接近尾聲,其進程陷入停滯”,提出“世界趨向‘G2’化”和“兩超多強”說,“兩超”指美國與中國。宣揚“中美G2化”和“中美兩超論”對中國國際戰略有害無益,會引起歐俄日和新興大國對中國的猜忌,也會引起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反感,造成中國在國際上的孤立之勢。中國學者對此應有科學和清楚的認識。西方學者從中美“兩極論”出發,鼓吹中美“新冷戰”和“新軍備競賽”,中國切勿上當。
國際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變化促使國際權力結構發生變動。當今的國際權力結構正在由以發達國家的一個中心,向多中心轉移,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也正向政治力量演化。國際權力結構逐漸同國際格局多極化相適應。原有的國際權力結構已經動搖,新的相對平衡尚未形成,勢必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權力結構走向相對均衡,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發展。二是新舊交替時期,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混亂,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互不適應和互不信任,矛盾與摩擦隨之增加。大國關系處于敏感的戰略調適期,原來處于中心位置的發達國家,不情愿失去“一個中心”主導世界的地位。而新興國家同發達國家的關系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顯現
近20年來,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前提下,世界經濟得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但是,經濟全球化具有兩面性,近五年來,其負面影響越來越顯著地表現出來。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自身私利,不惜犧牲發展中國家利益,西方財團控制的跨國公司肆意在發展中國家擴張,撈取高額利潤和財富。其次,西方國家憑借經濟實力和“軟實力”的優勢,利用經濟全球化,竭力推行西方價值觀和新自由主義,造成一些地區局勢動蕩。第三,2008年起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向全球擴散,經濟全球化對危機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利用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轉嫁危機。西方還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西方價值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導致現在全球有一個十分特殊現象,一方面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增加,而另一方面許多國家民族意識、主權意識反而明顯加強。民族和主權意識增加同經濟相互依存逆向而動。
四、美國實施“巧實力”戰略
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國際戰略的改變必然會對國際關系產生影響。世界局勢動蕩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是主因。奧巴馬以“變革”口號上臺執政,對小布什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政策進行調整,提出“巧實力”戰略。實際上,美國只是改變手法和策略而已,其奉行的全球戰略并未改變,也未“退縮”。美國依仗硬實力,現在特別使用“軟實力”在全世界擴張。美國民主黨智囊、“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約瑟夫?奈認為,美國提出“軟實力”不是削弱霸權,而是加強霸權。美國一直強調要繼續“領導世界”,所謂“領導”即“霸權”的代名詞。
美國實施的“新霸權主義”是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和文化霸權綜合運用,對外則是“巧實力”外交。美國新霸權主義有以下特點:一是美元特權。美元成了駕凌于所有貨幣之上的國際貨幣,美國可以“自由”印刷美元,并用美元來轉嫁危機。二是美國和西方戰后制定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以美國確定的“規則”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實際上控制了全球的金融體系。三是在全球推行“自由化”,搞“顏色革命”,發動伊拉克戰爭,試圖以伊拉克為樣板,推廣“大中東自由化”。利用“阿拉伯之春”,引導這一地區走向美國價值觀的“自由化”。四是對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五是利用“巧實力”戰略,改善同盟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實現其稱霸野心。
歐債危機的前景與成因
一、準確判斷歐債危機和歐洲克服危機的能力
歐債危機的發生,顯然放緩了全球經濟的增長。聯合國發布的《2012年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說,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將從2011年的2.8%下滑至2.6%,遠低于年前預測的3.6%。報告預計2012年歐盟經濟增長率僅0.7%,遠低于2011年的1.6%。據歐盟統計,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3%。新興經濟體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拖累。報告預計,2012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5.6%,明顯低于2010年的7.5%和2011年的6.0%。報告說,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分別降至8.7%和8.5%。
對歐債危機前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歐元區國家一個接一個地跌入債務危機,歐元解體的話題似乎不再是空想。一旦歐元解體,在當前金融衍生品極豐富的背景下,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局勢的不穩定性疊加,促使投機和套利活躍,加之激烈的心理恐慌,形勢堪憂。歐債危機并沒有隨著歐盟接連出招相救而消解。進入2012年,當歐元成員國有集中的債務要償還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重新爆發。因而歐元乃至歐盟能否擺脫解體的危險,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一個最不確定的發展進程。另一種意見認為,歐債危機雖然嚴重,但歐盟應對危機沒有偏離正確的軌道。首先歐盟開始關注長期的救助機制,即歐洲穩定機制(ESM),開始從整體救助和歐盟制度改革上尋救解救之道。其次,歐盟出臺了歐元區財政聯盟的決定。第三,在援助希臘的同時建立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基金規模為1萬億歐元,并將銀行持有的希臘主權債務減值50%。雖然從做出決定到實施還存在許多問題,也還不能解決歐盟的財政體制與貨幣體系分離的根本問題,但應該相信歐洲有能力和有智慧來逐步緩解歐債危機問題。歐元區國家也在探索中國等新興國家投資歐洲國債的可能性。
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產生的復雜成因
形成歐債危機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首先是1999年歐元區建立時就擴展過快過大,“先天不足”。歐元區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造成“隱患”,歐元區國家又沒有及時而迅速地跟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經濟核心競爭力趨于下降,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速放緩。同時,歐盟國家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很大。內因的核心問題是體制設計問題,即財政體制與貨幣體系的分離。歐元區國家有統一的貨幣和貨幣政策,但各國財政政策各不相同。這種財政與貨幣分離的結果使歐元區一些國家的債務不斷累積,無法運用傳統的本幣貶值降息來應對,只能通過財政緊縮來緩解困境。但財政緊縮又影響經濟增長,使得償債能力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美國也有債務危機,但可以通過美元貶值和降息來緩解。這就是美國債務危機同歐債危機的不同之處。
有一種觀點認為,歐債危機的主要原因是“高消費、高福利”的“福利國家”政策造成的。這是不全面的。“高消費、高福利”政策確實是歐債危機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歐債危機的深層原因在于資本主義金融無限擴張的“新自由主義”造成的惡果。“新自由主義”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里根—撒切爾主義,帶來了美國和英國的經濟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推廣到歐盟主要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為其特點。20世紀90年代,美歐加快金融自由化和解除監管的步伐。21世紀前十年,“金融創新”發展到極致。所謂“金融創新”就是資本從實體經濟轉移到金融資本虛擬產品,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和金融業“虛擬化”。國際壟斷資本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業“虛擬化”在全球進行金融投機和擴張。
從外因來說,歐債危機是美國推行經濟和金融霸權的結果。近20年來,美國竭力向歐洲推行美式“新自由主義”,改變歐洲原有的社會民主主義核心內容,歐盟國家的金融體系逐步而深度地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虛擬資本體系。金融投機和惡意炒作是歐債危機外因中的主因。對沖基金進入歐洲,美國高盛公司等金融大鱷在歐洲大肆投機,獲取巨額利潤,并且攪亂了歐洲金融市場。當年希臘想加入歐元區,但達不到歐元區成員國的關鍵標準,高盛公司出手為希臘做假賬,以“貨幣掉期交易”方式蒙混過關加入歐元區,從而埋下禍根。美歐既是盟友又是競爭對手。1999年歐元誕生之后日漸堅挺,而美元則大幅下滑。為爭奪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美國一直要打壓歐元,不斷提出“歐元崩潰論”。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媒體連同拒絕加入歐元的英國媒體,不斷宣揚“歐元崩潰”和“歐盟解體”的言論,打擊對歐元的信心。美國標準普爾、惠譽和穆迪三大評級機構對歐債危機故意夸大危機狀況,制造混亂。美國官員對中國官員說,中國不要去救援歐洲。美國打壓歐元,使國際投資資本對歐盟喪失信心,轉而將大量資本投向美國。
大動蕩、大變革
國際局勢中的中歐關系
中歐關系如同中國同其他大國關系一樣,總會經歷一些曲折,但是總的趨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冷戰之后,中國對國際格局的分析是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從這一基本觀察出發,中國奉行多極主義,認為歐洲是多極中的十分重要一極,而且歐洲也基本贊同多極主義。這是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認識基礎。
在戰略層面來說,中歐沒有地緣政治的直接沖突,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中國一向支持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歐洲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和出口市場,也是中國吸收外貿的主要來源之一和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歐洲看好中國的巨大市場和投資場所,通過擴大經濟貿易合作獲取實在的經濟利益。歐洲也看好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愿意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同中國進行對話與合作。
歐債危機對中歐關系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歐債危機爆發之后,中國向歐方發出了“共度時艱”的信號,表示“支持歐元”,增強了歐洲渡過危機的信心。歐債危機的解決主要靠歐洲自己,同時歐盟也表示歡迎外來援助。中國已表示以自己方式來幫助歐洲緩解歐債危機。
在美國改變“單邊主義”實施“巧實力”戰略之后,美歐關系得到了改善,特別表現在當前中東北非等熱點問題上。但美歐關系的改善不會給中歐關系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觀察近年來中歐關系,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近年來歐盟國家對華合作的需求明顯上升,中歐合作關系更加重視務實合作。但同時,歐洲對華政策仍有兩面性。一方面認為可從中國發展中得到好處;另一面又認為中國發展會對歐洲傳統發展模式和西方價值觀形成挑戰。但從中國發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日益成為歐洲的主流觀點。第二,進一步加強對話溝通,妥善處理分歧,增進戰略互信。中國“十二五”規劃和“歐洲2020戰略”在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方面相似,這是中歐戰略關系的基礎。中歐存在各方面的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中歐雙方都認識到把握戰略機遇的重要性,正確看待彼此差異,妥善處理分歧,堅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贏的原則。第三,擴大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借鑒與學習,共同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在加強中歐峰會實質內容的同時,在外交、政黨、議會和經貿、投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全面發展。在中歐戰略合作全面深化面臨新機遇的歷史時期,中歐戰略合作與發展論壇、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及中歐文化高峰論壇都是中歐戰略性溝通與合作的重要平臺。這些各領域全方位的對話與交流平臺將會進一步增強中歐雙方的戰略互信。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