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北京峰會,這是普京第三次出任總統以來的首次訪華,也是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后對其他國家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普京如此安排其外事日程表明中國在俄羅斯外交中的地位在上升,預示著中俄關系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中俄攜手并進,不僅關系到兩國的發展繁榮,也關系到地區及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關系到國際關系未來和國際格局的走向。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發展到新高度
自1996年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來,中俄關系一直發展順利,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在加深,中俄雙方都認識到,中俄兩個世界大國、兩個最大鄰國,要造福于兩國人民,除了睦鄰友好、互利合作之外,別無選擇。中俄關系無論對于世界,還是地區都在發揮著重要影響。正如俄羅斯新任總統普京所說:“俄羅斯與中國在所有這些問題上的立場幾乎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責任、忠于基本的國際法價值觀等原則,以及無條件互相尊重對方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制定共同的戰術和戰略,促進國際社會建設性應對最棘手和迫切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中東和北非、敘利亞和阿富汗局勢、朝鮮半島問題和伊朗核計劃。”“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是鞏固地區和國際安全的重要因素。”[1]中俄戰略協作關系的發展對于制約單邊主義,促進國際關系的均衡化與民主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國在俄羅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將進一步深化。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近年來中俄關系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兩國元首和總理定期會晤,兩國政府各部門之間往來密切,兩國成功解決了邊界問題,無論誰當總統,中俄關系都不會發生改變。“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而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中俄兩國都面臨強權政治的壓力,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加強戰略協作,互相支持,共同解決地區和全球問題,并強化在聯合國安理會、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和其他多邊機制中的協作。
中俄關系將更加密切。2011年,中俄雙邊貿易額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40%,達到830多億美元,兩國正在實施一些大型合作項目,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在深化,這將使兩國的相互關系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針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擔心,普京明確提出:“我相信,中國經濟的增長絕對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擁有巨大事務合作潛力的挑戰。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結合兩國的技術和生產能力,開動腦筋,將中國的潛力用于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崛起。”[2]中俄政治互信和軍事關系也將得到加強。2012年4月,中俄兩國舉行了海上軍事演習。此外,中俄的人文交流與民間交流十分活躍,目前在俄羅斯留學的中國學生有2萬人,在中國學習的俄羅斯學生也有1.3萬人,旅游者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未來十年是中俄各自發展和振興的重要時期,也是上海合作組織第二個十年發展的關鍵時期。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而中國在資金、勞動力等方面優勢突出,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中俄兩國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將增加彼此外交的回旋余地,使國際戰略力量更趨均衡,這對未來多極格局的形成將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俄羅斯的重心也在東移,
為中俄關系發展提供新機遇
俄羅斯在地理上是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傳統上俄羅斯被認為是歐洲國家,它也自認為是歐洲國家,但俄羅斯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實際上都在亞洲地區。由于中國的迅速發展,亞太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俄羅斯社會精英和領導層也開始越來越重視亞太,強調俄羅斯是“歐亞國家”,是“亞太地區的一部分”。2008年7月梅德韋杰夫簽署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強調,“要把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發展與亞太地區快速增長的經濟和日益增強的一體化進程相結合,以此帶動俄這一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亞太地區在俄羅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俄羅斯外交的“雙頭鷹”特色更加明顯,在一定意義上其外交重心也在東移。
首先,這是俄羅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2000年以來,俄羅斯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遠東地區發展緩慢,與迅速發展的中國相比,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發展的差距凸顯,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因此,從2010年以來,俄羅斯加大了對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開發力度。2010年7月20日,俄政府正式批準了《俄羅斯聯邦遠東及貝加爾地區2025年前發展戰略》,加強同亞太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也被列為俄東部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
其次,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現實,讓俄羅斯認識到了發展與亞太國家關系的重要性。在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中,歐美發達國家均遭受重創,亞洲國家遭受的經濟損失普遍低于歐美,復蘇和恢復增長的速度也遠快于歐美,這一現象受到俄羅斯的高度關注。正如梅德韋杰夫總統2010年7月在視察遠東時所指出的,“東亞國家在危機最嚴重時還保持了平均3.5%的增長率,2010年將達到平均增長7%,中國和印度更超過8%,這是歐洲所無法比擬的。”俄羅斯把與亞洲國家的經濟交往看成是振興俄羅斯的重要條件,在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問題上,需要更多倚重中國等亞洲國家。
第三,應對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俄羅斯要加強對亞太地區的影響。俄羅斯長期以來把國家安全的注意力集中在防范西部北約東擴和南部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滲透上,而東部的安全威脅相對較輕,這種情況在2010年隨著美國戰略重心的東移有了改變。東亞和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促使俄羅斯調整戰略,對亞太地區的戰略重視和實際參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0年7月,俄軍在遠東地區舉行了“該地區歷史上最大規模軍事演習”——“東方-2010”戰略戰役演習。2010年7月2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哈巴羅夫斯克召開的遠東社會經濟發展會議上強調:“必須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作用。”處理好同亞太國家的關系、打好“亞太牌”,不僅可以帶動俄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可以為俄羅斯同美歐博弈爭取更大的地緣空間和平衡杠桿。
與美國軍事擴張進入亞太的方式不同,俄羅斯進入亞太將更多依賴經濟手段,俄羅斯亞太戰略的重心是經濟。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等東北亞國家發展經貿關系,利用資源優勢加深這種聯系,旨在促進俄羅斯亞洲地區的開發。加快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使其成為俄羅斯經濟的新增長點,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俄羅斯學界、商界和政界精英階層的共識。2012年4月11日,普京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遠東和東西伯利亞的發展應該受到格外的重視,這是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任務。應該使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生產總值比俄全國GDP增速更高,而且這種趨勢至少要保持10—15年。”俄羅斯正在籌建專門的機構,負責協調和監督這一地區發展項目的實施。
俄羅斯要把其亞洲部分作為未來亞太能源供應中心和交通樞紐。在能源戰略上,俄羅斯早就確定了向亞太國家出口石油天然氣的目標,2011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了1500萬噸石油,1000萬噸煤炭(到2015年有望增長到1500萬噸),以及數量眾多的金屬、木材和其他原材料。未來中俄天然氣合作很可能采取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即上下游一體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俄羅斯正在實施的現代化戰略,包括能源領域的現代化,使得未來俄羅斯在亞洲完全可以扮演能源供應中心的角色。
俄羅斯正在加緊進行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成為連接歐洲和亞洲、北美的橋梁。俄羅斯2010年完成了赤塔至哈巴羅夫斯克公路的建設,遠東在俄羅斯歷史上首次被納入國家公路網。貝阿干線和西伯利亞鐵路干線的現代化改造工作正在進行,現在遠東的鐵路運輸量比蘇聯時期最好的1988年的指標提高了75%,吸引東南亞和東亞的過境貨物經由西伯利亞大干線運往歐洲和其他國家。俄羅斯還重視“北方海上通道”的建設,這一通道沿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海、東西伯利亞海、楚克奇海等海岸行駛,是連接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部分的重要通道。從圣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走這條航路是1.4萬公里,而走蘇伊士運河是2.3萬公里。2011年11月22日普京宣布:“在最近三年內,將投入210多億盧布用于建設和改造北極海洋基礎設施。” 隨著氣候變暖,北極航道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根據開發亞馬爾半島、發展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規劃,北極航道的貨運總量在2020年前將達到6400萬噸,2030年前達到8500萬噸。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亞太國家的貨物完全可以通過這條航路運到歐洲,能夠縮短17天的航程,還能避免海盜的侵擾。
隨著俄羅斯切實落實國家開發遠東的戰略規劃,中俄的區域經濟合作會再上一個新臺階,新的機遇和條件,將為中俄關系提供新的發展前景。
妥善處理中俄關系中存在的
問題,推進中俄關系發展
中俄兩國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中俄關系堪稱冷戰后大國關系的典范,普京訪華將進一步促進中俄關系的發展。胡錦濤主席在會見普京總統時表示,兩國應該發揮經濟互補性強的優勢,改善經貿合作結構,提高經貿合作質量。在普京此次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有關核能和俄羅斯對華電力出口等多項協議,其中包括中俄兩國政府《關于在中國合作建設田灣核電站3、4號機組的議定書》(草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俄羅斯聯邦工業和貿易部關于加強工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俄羅斯聯邦工業和貿易部關于加強工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及中國國家電網同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國際公司擴大電力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俄羅斯對外經濟與開發銀行關于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泰舍特鋁廠項目14.3億美元貸款協議、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與俄羅斯聯邦非營利組織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發展基金會合作的框架協議等。兩國的產業合作將擴大到民用航空制造業、原料深加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普京表示,“我們愿意在民用航空制造業、航天業和其他高技術行業積極推動大型的合作項目,同時在俄中工業園、工業集中區和經濟特區等領域開展合作。我認為,我們還要討論兩國成立真正的科技聯盟,包括建立連接兩國企業、科學、設計和工程中心的生產與創新鏈,共同開發其他國家的市場等等。”[3]中俄經貿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
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中俄之間也存在競爭,俄羅斯對中國的防范和牽制也不可避免。普京在競選綱領中明確說:“俄中兩國在第三國的商業利益遠非所有時候都相符,兩國現行貿易結構不完全令我國滿意,兩國相互投資水平低。我們將仔細關注中國移民流。”[4]在此次訪華時,普京再次對中俄貿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要通過增加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來優化雙邊貿易的結構,提高它的質量。”中俄貿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這與俄羅斯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整個對外貿易結構是一致的。近年來,俄羅斯大量向與中國周邊有領土海洋爭端的國家出口高精尖武器,防范中國人向遠東移民,防范中國插手北極事務,擔憂中國擴大在中亞的影響等等。中俄加強戰略協作和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總趨勢不會變,但矛盾與問題也不可避免,隨著兩國實力的增強,矛盾與競爭的因素可能會上升,需要認真研究。
總體來說,中俄關系睦鄰友好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兩國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屬于細枝末節,中俄關系發展的總趨勢不會改變。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娟娟)
[1] 普京.俄羅斯與中國:合作新天地[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