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包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伊朗總統內賈德等在內的12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一堂,共商全球可持續發展大計。在為期三天的“里約+20”峰會期間,與會代表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框架”兩大主題展開討論,并在閉幕式上通過了會議最終成果文件——《我們憧憬的未來》。作為史上最大的全球環境大會,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有188國派出代表團參加本次會議,聯合國登記在冊的會議參加者則有4萬多人,其中政府代表團有近萬人,NGO有5000多個,記者3000多名。
“里約+20”的由來和演變
可持續發展從概念的產生到全球治理框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國際談判歷程。1961 年聯合國通過了關于“發展”問題的第一個決議《聯合國發展十年》。該決議提出,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發展,發展本身除了“量”的增長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總體“質”的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1]
1972 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關注環境的熱潮,會議提出,“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類必須利用知識在同自然合作的情況下建設一個較好的環境”。人類環境會議開創了環境保護事業的新紀元。此后,一系列類似會議相繼召開,并促進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多個全球性機構的建立。
1992 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了五個重要文件。其中《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明確了在處理全球環境問題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進行技術轉讓的承諾,制定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行動計劃,確立了建立全球伙伴關系、共同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原則。
2002年約翰內斯堡地球峰會(地球峰會)促進了國際社會將可持續發展承諾轉化為行動。會議通過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和《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兩個重要文件,達成了一系列關于可持續發展行動的《伙伴關系項目倡議》。[2]這些文件明確了未來10—20 年人類拯救地球、保護環境、消除貧困、促進繁榮的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藍圖,也為“里約+20”會議提供了堅實的談判基礎。
“里約+20”峰會的
主題、目標與成果
“里約+20”會議的兩大主題為: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窮背景下的綠色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聯合國機構改革。峰會要實現的三個目標:第一,重申各國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治承諾;第二,評估迄今為止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峰會成果方面取得的進展和實施中存在的差距;第三,應對新的挑戰。
關于“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主題,早在起草各國立場文件階段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綠色經濟的概念、目標、時間表、路線圖、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事實上,在“綠色經濟”之前加上“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定語,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方力量斗爭的結果。比較而言,發達國家強調綠色經濟的重要性,要把綠色經濟量化,是要充分利用其技術和制度優勢,占領市場;發展中國家出于公平和發展權的角度強調綠色經濟不應成為構筑貿易壁壘、擴大技術鴻溝、提供投資及官方發展援助的先決條件,在推動綠色經濟理念的同時,還應注重各國的實際情況,為發展中國家留有必要的政策空間。
關于“在可持續發展里框架下促進聯合國機構改革”問題,與會代表普遍認為,當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框架缺乏一致性、協調性和兼容性,經濟社會政策制定中未能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全球、區域和國家等不同層面的治理相互脫鉤,缺乏協調和交流。這些缺陷導致了可持續發展政策制定和實施之間的脫節。有觀點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和整合聯合國框架下現有的國際機構,加強機構之間的協調和信息共享等,進行聯合國現有機構的改革。還有一部分觀點認為,應該成立新的“可持續發展理事會”。但多數出資國認為,聯合國機構改革應該以不增加新的成本為前提,改革后或新成立的國際機構應該發展多元融資體系,充分利用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和市場手段等多種融資途徑來籌措國際機構運行所需資金。
“里約+20”峰會的成果——《我們憧憬的未來》,是世界193個國家反復談判協商形成的結果。《我們憧憬的未來》對兩大主題都做出了呼應,三大目標也都取得了較為平衡的成績。文件重申了《里約宣言》和《21 世紀議程》,以及《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等重要文件的原則和意義,鞏固了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框架。成果文件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得以保留和重申,但“綠色經濟”的概念留下了很大的解讀和執行空間。關于聯合國機構改革的談判結果并沒有超越會前各方對聯合國機構改革問題的估計,目前而言,聯合國仍然是解決國際事務的核心機構。成果文件決定建立高級別政治論壇,取代現有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指導。此外,各國承諾加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作用,加強環境規劃署在聯合國系統內的發言權及其履行協調任務的能力。
本次會議期間,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企業、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團體紛紛承諾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捐資承諾總計大約700個,總額達5130億美元。
要憧憬,更要行動
相比20多年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里約+20”峰會強調的《我們憧憬的未來》中推動多邊改革、實現綠色發展的精神更加突出和鮮明。盡管自首屆地球峰會召開以來的20年內,世界各國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但是人類距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報告評估了目前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在實施可持續發展主要峰會成果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并提出了行動框架。
“里約+20”峰會成果文件的基本共識,正如各國政要在大會發言中反復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國家憧憬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在20年前被提升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共同的愿望,20年后的今天,世界依然難以對可持續發展做出明確和具體的定義和理解。“里約+20”的談判過程之艱難表明,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定義,或者說從各國自己利益和本身發展階段的具體需求出發,很難達成共識。最根本的問題,各國都要繼續發展經濟,增加就業,讓更多的人口擺脫貧困,讓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經濟整體蕭條的今天;同時,大家又認識到人類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到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制約,希望能夠采取一些措施,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這恰是人類今天掙扎的關鍵問題所在。
無論是重申政治承諾,還是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發展綠色經濟,無論是改革可持續發展體制框架,還是勾勒后續行動框架,《我們憧憬的未來》始終強調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增加資金投入。世界各國都需要增加國內投資,促進低碳技術發展、轉讓和使用,加強能力建設,最終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然而,在全球經濟前景仍不樂觀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投入意愿并不會十分強烈。
如果說,人類社會今天已經經歷的各種自然災害、能源危機、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等等對人類仍然形不成從根本改變發展方式的促動力的話,那么,人類社會只能在猶豫、徘徊、僥幸、投機之間承受自然突變帶來的災難。
歷史經驗告訴大家,要在21世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秩序,必須優化全球經濟的治理模式,更要平衡、辯證、全局性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這條必由之路的關鍵是切實遵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里約+20”峰會給世界重塑一個發展愿景。我們不僅憧憬美好的未來,也需要切實采取務實行動。
中國的低碳綠色轉型
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堅決的擁護者和最有效的執行者,在“里約+20”的盛會上,回顧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和成績,有利于進一步弘揚可持續發展理念,創立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大力推進《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在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支柱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方面,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8786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74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82美元,排世界第95名。中國計劃于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0美元,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在社會進步方面,中國的減貧成績世界第一,覆蓋城鄉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面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在環境保護方面,單位GDP能耗降低了57.9% ,森林覆蓋率由12.98%增加到20.36%,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控制。
事實上,中國已經采取的減排行動是世界上最嚴格的也是執行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十一五”期間,中國的單位GDP能耗下降19.1%,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提高到8.3%,與此同時,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5%,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5%。客觀地說,中國是世界上減排力度最大、成果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只有中國才能在如此短期內取得巨大減排成果。 “十二五”規劃提出2011—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不僅延續“十一五”規劃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指標考核,同時增設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兩項新要求。“十二五”規劃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發展規劃”,可持續能源政策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模式,并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全球綠色轉型的趨勢已經很明確,“里約+20”會議將在“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和“德班會議”之后,進一步加速全球綠色轉型的步伐。中國進行綠色轉型的內部動力也很強勁,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承諾的自主減排“4045目標”,將在未來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落實。這一系列的國際協議和國內政策將作用于中國的綠色轉型。
中國的立場與未來行動
中國政府對此次“里約+20”會議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率領龐大的代表團與會,并就推進可持續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應當堅持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中國既要勇于承擔保護地球的共同責任,又要正視各國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的客觀現實,繼續發揚伙伴精神,堅持里約原則,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保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確保在這一過程中各國獲得公平的發展權利。二是應當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經濟的有效模式。三是應當完善全球治理機制。中國在此次峰會上的表現可圈可點,溫家寶在“里約+20”的開幕式上承諾,中國向聯合國捐款600萬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保護能力的項目,提供為期三年總額2億元人民幣給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部分非洲國家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并強調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會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支持可持續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未來,中國應該調整角色,認清形勢,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首先,中國需要清醒分析中國在綠色經濟的各個領域的實際地位,積極爭取國際對話和互諒互惠。其次,中國的發展正面臨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發展的要關注社會公平,盡量拉小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貧富差距,抓緊和平穩定發展的戰略機遇。第三,中國應該同國際社會共同尋求解決國際性問題的辦法,提供中國的思路。中國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和節能減排潛力,應該利用這種需求和潛力,與國際社會一起謀求化解第二次能源危機的辦法。中國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長期的市場預期,鼓勵創新,鼓勵產業轉型,鼓勵國際間的技術轉讓和轉移。歐美各國在節能減排的理論和實踐上都積累了大量的市場化經驗,中國應該合理利用這些技術,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掌握。第四,中國應該轉變傳統的“南南合作”方式,通過技術和市場的合作,關注南南合作的社會效應,深入發展新型“南南合作”模式。從經濟而非政治途徑拉近與周邊國家的距離,用經濟手段引導政治、外交策略,為中國和世界人民謀福利。近期來看,金磚國家是中國在國際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穩固陣營。中國要利用這個平臺,將中國的國家利益不斷的強化和明確,從宣傳手段和實際行動上拉近與金磚國家的距離。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
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
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王偉中.國際可持續發展戰略比較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17.
[2] 陳琨.簡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 (4):1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