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最后一個月,國內2800多座影院產出13億多元票房,助力全年總票房跨上130億元新臺階,同比增幅28.93%左右。縱觀全年國內電影市場,入市影片近300部,其中票房過1億元的影片30多部;新增影院900多座,幾乎是上一年新增影院數的近3倍,國內城市影院總數達2800多座;新增銀幕3030多塊,是上一年新增銀幕數的近兩倍,國內有持續票房產出能力的銀幕總數達9200多塊;國內單日票房多次沖至1億元以上,單影院單日觀影人次也突破2萬人次,這些都是往年沒有或者很少出現的市場現象。
但隨著國內電影產業整體規模的快速發展,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各環節之間的不配套以及在行業機制改革過程中遺留的隱患等也開始在這一年集中爆發。在一個個看似靚麗的市場數據背后,各種危機與隱憂更值得業界警惕——
盡管入市影片中單部影片的票房仍沖至10億多元高位,但高質量的國產影片缺位,粗制濫造的影片大量涌現,遭到觀眾們的鄙棄和不滿,國產片單片票房普遍難以走高。加之各種制片成本,特別是導演、演員薪酬的增長,電影制片投入加大,投資風險加劇;
新建影院增長迅猛,但單體影院票房普遍下降,有些影院的年票房減幅甚至達30%左右,新影院的市場培育期拉長。隨著分賬比向制片方傾斜,以及影院用地租金和人力資源成本不斷走高,院線和影院經營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產業規模雖然繼續看漲,但與影片投拍和入市數量,尤其是影院投建速度相比,城市影院觀眾并沒有同步增長。全年國內城鎮觀影人次只有3.6億,人均年觀影人次不足0.5次,產業基礎仍很薄弱;
整體產業規模急劇擴大,也讓電影行業內部不同環節的利益分化加劇,矛盾沖突激化。行業協調機制和行業規范的建立迫在眉睫;電影市場的各種亂象,讓電影立法,特別是打擊盜版等呼聲日益高漲。
37
37部影片票房過億;國產片單片票房走低。
在全年過億元影片票房榜單上,有37部影片的單片票房過億元。其中國產影片占據20個席位,但除了《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和《建黨偉業》3部影片的票房過4億元之外,其他大部分國產影片票房沒能過2億元。如此情形不僅與票房高達11億元的《變形金剛3》相距甚遠,即便與上一年的《唐山大地震》和《讓子彈飛》等國產影片相比也有不小差距。這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國產影片制作水準的不盡人意。
2011年,國內共制作完成580多部故事影片(其中動畫影片24部),有約200部影片進入市場,但反響較好的影片只有《將愛情進行到底》《失戀33天》和《竊聽風云》等為數不多的幾部。反觀入市的60多部進口影片中,不僅分賬大片票房產出穩定,而且眾多以批片身份登上內地大銀幕的影片也有穩定的市場表現,如《致命伴侶》《源代碼》和《鐵甲鋼拳》等均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贏得觀眾認可,這些影片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國產類型影片粗制濫造的不足。
從影院終端反映出的票房、觀眾人次及上座率等數據分析,雖然投資大、演員陣容強的古裝“大片”依然占據票房榜單的重要位置,但從投入產出比分析,其效果已經大打折扣。無論是“五·一”檔期上映的《倩女幽魂》《關云長》、暑期上映的《武俠》、“十·一”檔期上映的《畫壁》和《白蛇傳奇》,以及賀歲檔上映的《鴻門宴傳奇》和《金陵十三釵》等,從投入產出比等各項數據分析,均與片方預期有不小距離。特別是11月18日上映的《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首周3天全國影院為其排映25000場,但只產出2200萬元的票房,場均不足26人次,最終票房不足4000萬元。由此,張藝謀《英雄》開創的所謂“古裝動作大片”在2011年似乎走到了盡頭。
相反,像《將愛情進行到底》《單身男女》《竊聽風云》,特別是《失戀33天》等具有精確觀眾定位、具備一定類型特征,以及與現在的年輕觀眾生活有關聯的影片,成為觀眾喜歡、票房產出穩定的市場主力軍。
2012年,國內影院終端投建將降溫減速,入市進口影片會更多,國產影片的市場空間將遭嚴重擠壓。對影片投資方和制片方來說,如何科學決策,選好項目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項目選定之前的市場調研和制片環節中的精益求精,將是國產影片能否重新贏得觀眾信任的前提。
15.2億
單月最高票房達15.2億元;檔期因素減弱。
最近幾年,市場的高峰均出現在賀歲檔,其他諸如“五·一”和國慶節等均成為市場的小高峰。但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國產片云集的賀歲檔威力不再,進口大片撐市的暑期檔成為票房產出的最大貢獻者——在全國月票房榜單上,7月份和8月份均15億元左右,8月份甚至達15.2億元,為全年的最高峰;被業內普遍看好的12月份賀歲大戰,上半月只有3.5億元,還不如2010年同期。2011年1月份和2月份的票房,也沒有因為春節長假而有上佳表現。10月份的國慶長假,也沒有出現業內預期的熱鬧景象,為檔期定制的《白蛇傳說》和《畫壁》,票房均沒有超越2010年同期入市的《神探狄仁杰》。
傳統檔期威力不再,影片自身的吸引力再次成為影響市場的根本元素——在《功夫熊貓2》《建黨偉業》《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7(下)》《竊聽風云2》和《藍精靈》等強片云集的6月至8月,國內影院3個月內產出40多億元票房。而在以往市場比較冷清的11月份,《猩球崛起》《失戀33天》和《鐵甲鋼拳》等中外影片聯手把單月票房推高至10億元以上。其中《失戀33天》最終以3.5億元票房,成為年度電影市場最大驚喜。
如此情形再次說明,與檔期等外在因素相比,影片自身對觀眾的吸引力才是決定市場走向的根本。在賀歲檔前戰的12月上半月,眾多打著賀歲旗號的影片蜂涌入市,不僅沒有如愿取得高票房,反而“嚇”走了很多觀眾,拖累整個市場迅速走低,與2010年同期《大笑江湖》和《趙氏孤兒》的斗法與雙贏形成鮮明對比。
9200
銀幕總數增至9200多塊;影院經營管理難度加大。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國內新增影院超過900座,與上一年的330座相比增速迅猛,其中1月、5月和12月份新增影院均超過100座,12月份甚至達到驚人的127座。2011年,國內新增銀幕數達3030塊,平均每天增長8.3塊銀幕。截止年底,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其中90%的影院具備數字放映條件。在這一年里,除了各個國有背景的院線公司繼續開疆拓土擴充實力,以獨立影院投資公司身份介入影院投建的企業也相繼發力——世茂、保利、耀萊、博納、金逸、星美、大地、盧米埃、華誼兄弟、UME、百老匯等生力軍,以及CGV等外資背景的影院投資公司均有眾多新建影院相繼開業。
不同資金背景的企業進入影院投建,也為影院的經營管理帶來新的思路,給電影業帶來新鮮的血液。但從影院票房榜單分析,眾多新影院的加入攤薄了單體影院的觀影人次和票房收入。與2010年相比,榜單前列的大部分影院的票房均呈回落之勢。以票房榜單前10影院為例,除了北京耀萊國際影城(2010年6月份開業),其他9座影院的票房收入均出現程度不同的縮水,其中北京UME國際影城華星店的票房同比大減3000萬元,減幅高達31%。上一年還在榜單前10的上海和平影都更是跌出榜單前25名,票房同比縮水2500萬元,減幅達35%。除了這兩座影院的IMAX影廳的因素——片源減少,影院之間的競爭激烈以及市場強片的匱乏均是造成單座影院票房縮水的主因。
眾多新影院的出現,加上同期上映影片的同質化,讓影院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為提升影院上座率,在過去的一年里,影院團購、低門檻會員卡、各種打折兌換券和影院院線通券等層出不窮,北京耀萊國際影城全年的觀影人次甚至高達286萬多,足足是榜單第二位的一倍,并以7630多萬的票房一舉沖至榜單首位。但該影院的平均票價只有27元,遠低于全國30多元的平均票價,而榜單前10名影院中,大部分影院的平均票價均在40元以上。有些影院甚至推出白天場次均為半價的經營策略以吸引觀眾。
與此同時,新項目爭搶的日益激烈也讓影院用地租金大幅上揚,加之影院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影院用人成本也大幅提高,這些均讓院線和影院的經營管理捉襟見肘。就在年底之前,傳出多個影院投資者因資金鏈吃緊而欲拋售影院的消息,終端市場的整合洗牌有望很快到來。從現在的情形看,終端投建將很快降溫減速,院線之間的兼并整合將真正開始。
4億
城市觀影人次不足4億;產業基礎薄弱。
與影院投建的火熱勢頭相比,觀影人群的增量并不如人意。2011年,城市主流影院的累計觀影人次為3.6億左右,同比增9000多萬人次,增幅為33% 。但觀影人次絕對值的增加大多來自新建影院和銀幕數的激增,且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即便如此,國內城鎮人口中,平均每人兩年才走進影院觀影一次。這一方面說明國內電影市場仍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同時也說明國內電影產業的根基還相當薄弱。
且不與日本、韓國和美國等電影發達國家對比,僅與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相比,當前影院觀影消費仍局限于少部分人,電影還沒有回歸大眾消費的行列。這也再次提醒電影創作者和制作者們,一定要在電影自身多下功夫,增強電影對普通觀眾的吸引力。同時,電影票價如何更親民,讓更多人走進影院觀影,讓電影成為人們的常態文化消費,也是業界不容回避的課題。
18億
廣東省以18億多元奪冠;市場向均衡化方向發展。
終端市場釋放出的利好信息是,影院開始向以往的市場空白區發展——在全國各省區票房榜單上,雖然廣東、北京和上海依然穩居榜單前列,但江蘇省、浙江省和四川省等均出現在顯眼的位置。其中廣東省以近18億元票房奪冠,江蘇省則以174座
影院高居影院數榜單第二,僅次于廣東省的243座,票房也排到全國第三。其他諸如四川省、遼寧省和山東省等,影院數量、觀眾人次和票房比往年均有大幅增加。
即便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和成都等一線城市,其主城區的影院密度已經基本飽和,新建影院也逐步移向遠郊縣。以北京為例,2011年全年新增影院只有十幾座,且大部分不在主城區。上海和廣州的新建影院也大部分聚集在周邊郊縣。而河北、河南、陜西、云南、內蒙古和江西等中原和邊遠省區,一年內均新增數十座影院,河北省甚至多達100多座。在廣大農村,因電影放映工程取得重大進展而呈現出較好局面:截至2011年底,全國農村已組建農村數字電影院線246條,數字放映隊47692支,共放映影片812.3萬場,觀眾人次達17.53億,是城市觀眾的數倍。
在院線票房榜單上,萬達、中影星美、上海聯和等大院線的各項數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萬達院線年票房突破18億元。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院線的大部分票房增量源于影院和銀幕量的擴容,旗下單座影院的票房產出增幅并不明顯。反而如中影數字院線、浙江橫店和北京時代今典等在二三線市場發力的院線,各項數據出現大幅增長。終端市場向國內的電影空白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延展,體現出電影市場的均衡化發展趨勢,為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石。
45:55
行業利益分歧加大;行業規范亟待建立
過去幾年,電影產業一直處于快速發展中,行業內各環節之間的不同利益訴求和分歧被遮蔽。但在2011年,終端市場的快速拓展與票房增幅的突然放緩,讓業內各領域之間的分歧和爭端集中爆發。其中,《金陵十三衩》引發的最低票價和分賬比的調整,就并非偶然。
隨著制片成本的加大和票房回收難度加劇,上游制片方亟需提高分賬比以減輕投資壓力,維持多年的片方與放映方43:57的分賬比已經難以為繼。從明年開始,會有更多片方要求45:55的分賬比例。與制片方利益一致的發行方,除了中影和華夏的發行公司可以靠進口片獲利之外,其他以發行代理身份維持運營的發行公司只有影片票房2%-5%的代理費,加之其他公關費用,發行公司前景暗淡。這也是被稱為“電影的腰”的國內發行環節難以成氣候的癥結所在。在2011年的電影市場上,除了中影、華夏、博納和光線,其他發行公司均難有作為,特別是以福建恒業等為代表的民營發行公司,步履維艱。
放映終端的日子也不好過:影院面臨用地租金和其他經營成本持續推高以及上座率不樂觀的雙重壓力;院線方一直靠2%-5%的微利維持運營,再度讓利將難以為繼,尤其是以加盟影院為主的國有背景院線公司。無論是最低票價提高還是分賬比向上游傾斜,都會讓院線和影院利益受損。而在利益的驅使下,各種偷漏瞞票的違規現象將成行業頑疾。就在2011年年底,中影公司聯合光線、華誼兄弟等多個電影發行公司組建專門的檢票隊伍,以應對放映端的不規范操作。12月29日,中影數字為了維護放映秩序,首次公開宣布向7座違規影院停止供應影片數字盤密鑰。在這樣的情形下,行業內部的協調機制和行業規范的建立變得刻不容緩。
與此同時,電影業的外部環境也亟待整治,比如電影立法和打擊盜版等。內外兼修方能消滅叢生亂象。時間很緊迫——現在的問題已非“防患于未然”,而是如何度過眼前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