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電影市場上,各種類型各種體量的電影集體亮相。無論大明星小明星、大導演小導演、大成本小成本、古裝片還是時裝片,都以各種組合、各種方式在今年的大銀幕上一展身手。這讓投資、制片、發行各方面觀察和掌握到的情況更加全面。
而且,2011年很多影片的市場預期往往和最后的結果不對應,面對這樣的情況,投資方必定會有思考、有調整,更加趨于理性。2011年以前,所謂的大投入、大制作古裝影片,在市場上的表現已經不如預期了,即使有些影片票房不錯,也難以和其成本投入成正比,沒有形成良好的投資回報率。2011年,“大片”失利與“小片”崛起的情況比較突出,主要緣于各種類型電影聚集得比較全。多類型影片能夠集體亮相源于這兩年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的大發展,比如影院和銀幕數量的增加。
我預判2012年的總體趨勢會更好。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文化產業要作為支柱型產業發展,這對電影產業的各個方面都將起到促進作用。現在中影在積極推進上市,從影片生產角度我們會加大投入力度,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類型:首先還是要一如既往地進一步加強對主旋律重點影片的創作生產,為十八大的召開獻禮。其次,要一如既往地在青年導演、時裝類型片方面加大力度,為中國電影產業輸送更新鮮的血液。此外,我們會進一步擴大合拍片的創作生產,包括和歐美一些公司和獨立制片人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