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元旦,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讓不少人驚呼紀錄片產業的春天即將來臨。新年伊始也不乏驚喜,3D試驗頻道元旦試播,并將于春節正式播出。“作為一個綜合性的3D電視頻道在世界上不多見。”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科技與標準管理處處長盛志凡表示。
與以往頻道建制不同,3D試驗頻道采取多臺聯合制播、用戶免費接收、通過廣告補貼制播費用的方式運營。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深圳電視臺聯合開辦。六家電視臺分別制作節目,中央電視臺統一播出。“從頻道管理來說是一個創新。”中央電視臺技術管理中心副主任路曉俐表示。
“絕對是負成本。”盛志凡坦承目前國內3D電視的制作力量薄弱,制作成本很高,產業鏈上廣電環節的收益非常有限。作為廣電增值業務之一,免費模式只是制播能力不足、市場尚未成熟時的選擇,付費模式才是王道,只待“有朝一日”。
全球第26個3D頻道
“現在,北京歌華有線的用戶已經可以通過701頻道觀看到3D試播節目。”
由六家電視臺聯合開辦的3D試驗頻道是我國首個立體電視節目綜合性試驗頻道,也是全球第26個3D頻道。據悉,國際上3D頻道多為體育、娛樂等專業性的付費頻道,綜合性頻道不足10個,也多為付費頻道。最早的3D頻道為日本BS11頻道。
時間緊——各臺3D項目從籌備到試播,前后不足兩個月。“這六家電視臺基本都是從零開始,北京和上海嘗試的早一些,但也是政策下達后才開始籌備。”路曉俐表示。
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這幾家電視臺的協同作戰總算有了不錯成果。根據播出計劃,3D試驗頻道每天播出時間為10:30~24:00,每晚19:00開始首播4.5小時,每天重播兩次,共播出13.5小時。頻道內容主要包括動漫、體育、專題片、影視劇、綜藝等類型的3D電視節目,以及重大活動的現場轉播。
4.5小時的首播量,由6家電視臺“包干到臺”。中央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分別負責每天1小時的首播量,天津、江蘇和深圳分別負責每天30分鐘的首播量。各臺負責的具體時段播出順序每隔3個月輪換一次。六家電視臺分別成立3D頻道工作小組,負責各自分工時段內的節目編排、制作及播出帶送播等工作。
記者從SiTV總編室主任李兆豐處獲悉,目前,SiTV的3D 節目儲存量可供播出1個月,包括京劇、體育賽事、文藝晚會等內容,分別在“七彩戲劇”“勁爆體育”“魅力都市”“霓裳劇場”等節目中播出,“節目版權為文廣互動自有,未來還會和臺里其他頻道合作套拍3D節目。總體來講,會固定在以上六七種節目類型。”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支焱介紹到。“目前國家廣電總局對于節目類型還沒有具體要求。只要是3D的,是臺里最高水準的內容就拿過去。”
江蘇電視臺技術管理部副主任朱光榮表示,江蘇負責保障每天30分鐘的節目,一周提供3個半小時的節目。最先推出的是健康服務類節目《萬家燈火》。
除了六家電視臺各自負責的3D節目制作量,3D試驗頻道也會出資上百萬向社會公司購買3D片源。影視3D工作委員會主任梁漢森透露,有4部3D影片正在洽談中。“制作和購買各占一半。”路曉俐表示。
盛志凡介紹,3D試驗頻道的播出是基于有線高清體系,即用戶如要觀看3D試驗頻道的節目必須具備有線數字網絡、高清機頂盒、3D電視機及3D眼鏡。“目前,有1.46億的有線電視用戶,3D有效覆蓋用戶應該在百萬級以上。”
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3D電視的發展目標:一是要制定國家3D立體電視標準,二是要提高3D立體影視制播能力,到2015年將開通10個播出3D立體電視節目的頻道。
負成本運作
開播即可有百萬級以上的有效用戶,在中國立體視像(3D)產業聯盟秘書長唐斌看來,這在全球成熟的3D頻道中已經拔得頭籌了。但正如盛志凡所言,中國3D制播能力薄弱,制作成本高,“單獨一個臺,即便是中央電視臺也撐不起一個3D頻道。”故此,六家聯合開辦也多少有點出于無奈。
“制作一部3D片子的成本是普通高清片源的2-3倍。”路曉俐表示。根據《3D電視試驗頻道實施方案》的要求,六家電視臺針對各自承擔的任務,在人員、節目、技術等籌備工作和日常運行方面,分別落實相應經費。
所以此次3D頻道的開播,各臺在人力、技術、資金上均投入不菲。以中央電視臺和江蘇電視臺為例,兩臺都是跨部門配合實現3D節目的制作。據路曉俐介紹,中央電視臺由總編室委托《央視風云》節目備播,技術部門提供3D技術支持及保障,設有3D頻道領導小組和開播實施工作小組。而江蘇方面,據朱光榮介紹,則由江蘇城市頻道負責節目內容,技術管理部負責搭建3D演播室、EFP系統等,并有包裝工作室負責后期制作。上海每周需要供給3D電視頻道7小時的節目,為此,文廣互動成立了專門項目組,包括前期、攝像、導播、導演和后期剪輯等有20人左右。
先期投入中,各臺斥資最多的是3D制播系統搭建,因為籌備時間短,六家電視臺購置和租賃雙管齊下,很多后續設備也已預訂。路曉俐表示,中央電視臺現在在系統和設備上已投入了幾千萬。上海廣電技術管理部主任林偉明表示,“目前,僅3D演播室系統、現場集成系統、后期制作系統等硬件方面,已花費3000萬元。”當然,各臺實力和情況有別,朱光榮表示,3D技術設備價格參差,有數千萬,也有幾百萬,江蘇對現有設備系統的投入大概在七八百萬元。此外,六家電視臺還要負擔各自節目購買和傳送費用,并分攤3D頻道衛星轉發器的租賃費。
“節目片源成本高,制播要求也高,但收益渠道對電視臺并不直接,受益的是產業。”路曉俐表示,暫時電視臺可擁有相應節目版權及廣告收益,但由于入戶率低,覆蓋少,收視不高,廣告很少。朱光榮則對記者表示,江蘇電視臺負責的30分鐘的3D節目可附帶3分鐘廣告,同樣出于覆蓋原因,“比普通廣告要便宜。”
“絕對是負成本的。”盛志凡表示,3D電視畢竟是新興產業,除了終端顯示以外,傳輸、技術標準等尚未成型。負成本運作的3D試驗頻道真的只是一次“試驗”,沒有長效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隨著技術提升和產業成熟,“六家電視臺或其他電視臺誰有能力就可以單飛,它的解散是必然的。”路曉俐表示。
3D,準備好了嗎?
3D試驗頻道甫一出世,3D產業上下游就開始不“淡定”了。最雀躍的是終端廠商,最謹慎的是內容制作方。
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市場部副總經理廖黎明透露,最近康佳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內部會議,會議主題就是討論在1月1日3D試驗頻道開播后,如何在全國展開3D電視機的促銷活動。“我們得到非常多的終端反饋,很多老百姓期待3D頻道開播。有了3D頻道,有了3D春晚和倫敦奧運會,我們一定要加以利用。”
長虹多媒體營銷公司總經理程勇則用數據表現3D頻道對終端市場的拉動力度,“以往周末3D市場的占比在30%左右,但12月31日到1月3日期間占比升到40%,甚至超過了50%。”據悉,因為3D頻道開播,長虹已經將2011年3D電視生產計劃從40%-50%調高到60%-70%。
3D試驗頻道的努力和終端廠商的熱情能否得到來自老百姓的積極回應呢?中國3D產業研究院2011年4月份做過一次“你在未來三年可能會購買哪些3D產品”的調查,結果顯示,3D電視排第一,占35%;其后依次為手機、筆記本和數碼相機,甚至投影儀也有5.6%的支持率。
據Display Search的統計,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和西歐的3D電視滲透率已達約18%,而全球平均水平僅12%~13%,日本和北美為7%左右。這就說明,我國3D產業的確走在了全球的前面。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全球3D電視滲透率提升最快的地區,2011年一季度滲透率不到4%,到了二季度就飆升至12%左右,三季度達到約18%。
相較而言,內容制作方因為制作上的種種困難相對要謹慎些。“我們并未看到3D‘明天’就能成為一個蓬勃的產品,從而支撐起一個企業的生存。”特藝集團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吳斌表示。
內容是3D試驗頻道和整個產業鏈的“咽喉”,內容稀缺的問題必須正視。梁漢森表示,目前我國3D內容制作在資金、團隊及創作理念上還存在很多問題。“粗略統計,中國現在的3D制作人才還不足1000人。從2009年到現在,一年只能做一部3D電影。”更有人認為,目前國內真正有能力有資歷拍3D的人還不到50人。
有人問卡梅隆,為什么《阿凡達》看著不累?卡梅隆說,要讓觀眾在看到影片15分鐘后忘掉這是一部3D特效電影。3D內容制作最關鍵的是讓大眾接受“健康3D”理念。大眾對觀看3D內容普遍有一個切身體驗,那就是“不舒服”。在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3D電視技術指導意見》中,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做好視覺安全管理。
是快閃還是偏光?是正視差還是負時差?是戴眼鏡還是裸眼?3D標準還未有定論。“我們正在布局開發一些自主創新的標準,用來支撐3D產業發展。”盛志凡透露,今年用戶有望在CMMB上看到裸眼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