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拍攝時的秘而不宣,到上映前的大張旗鼓,《匹夫》成功調動起了大多數人的觀影欲望。這其中,物料的投放居功至偉,幾組海報和預告片以獨特的風格和遠超國片一般成色的設計水準先聲奪人,一時間氣勢無兩。海報上那句宣傳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幫要混”,也夠酷夠炫,夠囂張。
影片據說最早叫做《時空地道》,幾經波折,最終選擇了《匹夫》這個霸氣外露的名字。片名的幾番更迭暗合了影片混搭的類型氣質。按照導演楊樹鵬的初衷,這是個西部片,荒原上的孤獨小鎮、策馬而過的外鄉人,都是地道的西部片元素。但是楊樹鵬顯然不滿足于此,于是喜劇、戰爭甚至幻想等元素都尋隙而入。抗日戰爭的背景帶來正反陣營的歸屬,隨著高棟梁被囚禁于地道,那個包羅著發電機、打鐵鋪等各色稀奇玩意兒的空間被特別展示,影片從視覺到邏輯上的獨特性都得到彰顯。但歸根結底還是一部“打鬼子”的電影,只是這群打鬼子們的“英雄們”不再像通常所見的那樣有著高覺悟,他們更多是憑借著某種生物性的力量,做出某些沖動型的抉擇。唯一對抗日行為有著明確認識的高棟梁,其中莽撞與不成熟也顯而易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幫要混”。在講究門派和出身的電影界,楊樹鵬就像是個旁逸斜出的怪物。沒有背景,沒有學歷,從電視圈殺到電影界,三部作品,一步步從文藝范兒奔到了真刀真槍的商業片陣營。在越來越多元化的中國電影環境之中,在第六代遲遲不能長大,仍舊自我沉迷個人化小天地,幾度在主流市場的邊緣處徘徊猶疑而無法接棒的情形之下,青黃不接的中國導演們不再具有群體特質和代際化命名的現實可能性。以至于面對楊樹鵬這茬兒人,一概以“新生代”統而言之。相對于前人,他們不一定具有多么強大的學院派背景,但是同樣也少有思維捆縛。拜DVD時代所賜,楊樹鵬們視野廣博、閱片無數,有著不受約束,在碟市上淬煉出來的獨特口味,因而信奉藝無定數,手法不羈。
《匹夫》明顯的就是這樣的產物,才氣迸發的段落,有肆意汪洋之感,像最先曝光的方有望夜登豹子堂,以及一眾匹夫們戴著大頭娃娃面具搶錢莊等段落,都火花四濺、酣暢淋漓,幾近于賣弄。然而另一些段落,卻時有斷線和停滯不前的感受,整體駕馭稍欠,比如片頭那座大費周章運輸的巨石佛像,原本想象著該有多大的陣仗圍繞它展開,最終卻力有不逮、輕輕劃過。楊樹鵬似乎更熱衷于視聽的風格化和段落式的狀態呈現,對于敘事的嚴整性把控尚欠火候。而且玩性兒頗濃,興起了不管不顧,直將個人趣味填塞其中,比如坦克破墻而出等,邏輯的合理性有多大都可暫且擱一邊兒,只管自個兒先HIGH起來。而且時不時憋不住“迷影”情結,致敬或模仿之舉俯拾即是,從黑澤明到萊昂內,從昆汀到諾蘭,標簽式的筆觸信手拈來。如此按捺不住的沖動,口味相投的觀眾或許會跟著一起HIGH起來,但怕的是有些觀眾還沒HIGH就先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