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質疑貼片廣告搶占了電影預告的空間,但話說回來,難道預告片就不是廣告?好看的電影廣告也是廣告啊。
雖然國際上映前的貼片廣告與電影預告的比例確有某種默契,但當前內地的情況有特殊性。前幾年內地電影產業規模化擴展太過迅猛,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電影及相關產業實際盈利能力偏弱。因此對于影院等利益各方而言,現階段可能需要的是緊抓手上的一切資源——例如電影前的廣告時段以兌現更多價值。這恐怕不是一些業內人士和電影觀眾喊兩句“從長遠來看”能夠解決的。
在國際上,傳統的影院、電視平臺仍是預告片的主陣地。影院是預告片宣傳效果最好的地點,電視是受眾范圍最廣的平臺,但也是價格最昂貴的渠道。國內資源緊缺,相比之下,一些大制作和大片方有較多話語權。對中小制作而言,新媒體渠道更值得重視。好萊塢近年來也有中低成本電影放棄傳統渠道、主攻新媒體運作的,也能制造出大聲勢。就預告片的時長等特點而言,其先天適應網絡新媒體。國內現在也有成規模的視頻網站平臺,當然對它們來說,單個電影的預告片恐怕價值不大,未來如出現能夠打包運作電影預告片的中間方,似乎能進一步推進電影和新媒體的合作。
這幾年國產片的預告片比較有進步,尤其是在多樣化上開始漸漸接軌北美。好萊塢的預告片制作有專門體系,從宣傳初期的Teaser(初版預告片)到后期正式的各版Trailer(預告片),根據影院、電視等平臺不同而各有側重。其內容也很豐富,比如可以延展到幕后的花絮,這兩年也有不少電影用片中一個相對完整的段落作為預告片主體,比如皮克斯新片《勇敢的心》2月底出的第二款預告。
當然,預告片還是更適合強調視覺感的大制作——大片隨便拿出幾個大場面和大明星秀一下,只要把握好音樂和節奏,效果基本都差不到哪里去。例如《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預告就一定比正片好看。反過來說,要是哪部好萊塢大片的預告你都不想看二遍,那正片多半就懸了??遠的不說,近的就看看《異星戰場》吧。
大片的預告更易出效果,而對于文藝等小片來說,預告好看不是不可能,但確實有難度。普通觀眾選擇《桃姐》這樣的電影更多可能還是因為演員、口碑以及故事本身。其實就華語電影而言,除了少數古裝大片,其余的在視覺上大多不過硬。即便是驚悚這樣的強類型,很多預告也就是在聲畫的突然性和剪輯速度上耍幾下花招。因此相比單純的渠道,我倒覺得當前國產預告片需要的更多還是制作、運作上的創意。比如《失戀33天》之前做的“城市失戀物語”,似乎也可被視為電影預告的某種變體——誰說預告片一定得用正片素材?之前在香港聽張楊聊他為優酷拍的微電影,故事最初也是來自其電影長片《飛躍老人院》放棄的一條線索,這其實也是海外嘗試過很多的路子。說到底,預告片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與正片的互動為后者制造更多的期待與話題——不管白貓黑貓,關鍵是得能抓到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