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你希望觀眾從《我11》中看到什么?
王小帥:我希望帶給觀眾一種穿越式的觀影體驗。通過把那些消失的影像直接鋪陳在銀幕上,讓觀眾回到幾十年前,去重溫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生活氣息,撿起一些丟失的東西。
電影跟觀眾的情感溝通是必要的,在急速發展的現在,我們最缺的就是留下歷史,電影創作或許能使某段歷史從單一解釋變得更豐富。這樣一些電影的記憶會慢慢組成觀眾未來對真實歷史的一種解讀。我覺得目前市場上很多電影非常欠缺這種個人表達,個人的角度和聲音逐漸湮沒在市場化進程中。
《綜藝》:《我11》與你之前的影片風格上有延續性嗎?
王小帥:會有一些,但這次變化最大。已經看過的觀眾普遍覺得這是我近幾年最好看的一部電影,這和影片通過幾個孩子的視角來反應時代和人物命運的設置有關,孩子的主觀性可以避免一些判斷意味,其生動性又能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另外,這次我嘗試跟法國剪輯師合作,他們的“刀”很“狠”,電影剪出來節奏很快,增加了可看性,觀眾可以更流暢地進入故事。
但這還談不上是我在商業上的嘗試,商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導演個人想要轉變就能轉變的。如果導演想轉變就得配合一系列商業模式,必須把導演的主觀意識稍微放下一點,尊重這類電影的客觀性、市場性,并研究觀眾心理,投其所好。與之相反,如果沒有這套科學體系,單以導演的角度去拍片,只能說是往影片里加入了一些商業元素,啟用閆妮、喬任梁等明星就是如此,這只是一種創作手段。
《綜藝》:去年七月接受《綜藝》采訪時你曾提到:“《我11》這次在國內的票房得好好做,至少現在市場可能性有了”,現在這種樂觀有變化嗎?
王小帥:我始終對國內電影市場抱有希望,票房不盡如人意并不等于你的電影沒有價值,因此導演的創作必須“往前走”。去年的《觀音山》《最愛》確實讓我們看到了市場更多的可能性。這些影片帶有導演獨特的創作特點,也能吸引一部分觀眾。龐大的人口基數、復雜的觀影人群、擴張的銀幕數,對不同影片的需求很大。
雖然只是部分影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并不妨礙我對電影市場的信心,同時也不妨礙我堅持自己的創作,無論是《我11》還是今后的項目,在運作中抓住市場比較敏感的要素很重要。
《綜藝》:現在在融資、拍攝、演員合作等方面更難一些還是更容易一些?
王小帥:我個人感覺不是很明確,但客觀來說導演的創作難度加大了,難在影片的關注點上。過去我的電影與市場關聯性不強,并慢慢形成一種輿論方向;現在開始主動進入市場,過去的輿論馬上就轉到票房實現上,實際上對一些導演來說創作壓力更大,甚至會讓市場忽略其創作初衷、創作意圖。當然,對另一些適應市場的導演來說,現在項目運作更容易了。
我預計電影的創作環境會進一步放寬,隨著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導演會提高自我創作要求,將關注點放到現實題材上,從情感共鳴方面找到與市場的契合點。
《綜藝》:你對自己“第六代導演”的標簽怎么看?
王小帥:已經存在的事實,就無所謂認同不認同了。但我比較反對繼續叫第七代、第八代、第九??更年輕的導演創作會更多元,簡單定“代”是愚蠢的。
一定要說的話,我覺得第六代導演最鮮明的共性是以個人立場拍電影——不代表誰的思想、不受所謂的觀眾喜好影響而去服務觀眾,尊重電影創作的獨立性,看重電影的個人化表達,讓觀眾了解到電影是一種多方位、多元化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