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很多新導演來說,缺的永遠是機會以及市場的認可,所以《匹夫》這次與光線影業合作,在宣發上下功夫,為的就是在市場上‘發聲’,打出名頭。”
戴墨鏡、叼香煙、頭微側——這張黑白色調的照片被楊樹鵬用作自己的微博頭像,活脫脫一股文藝青年范兒。再看其個人標簽“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及時不時發的微博如“少馬贈我老馬扇,不羨古人不羨仙”都透著“文藝”氣息。在光線傳媒等候采訪時,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與記者聊起這位近兩年進入觀眾視線的導演,頻繁提到“很有才華,很有想法”。
記者面前的楊樹鵬身形偏瘦,簡單寒暄后落座受訪,雖是匆匆而至,回答提問卻條理明晰,“我事先看了你發來的采訪提綱”,待到話題聊開后,他的言語明顯活泛了,彷佛不再是一個主控電影的青年導演,而是一個對電影充滿熱情的文藝青年。
“對很多新導演來說,缺的永遠是機會以及市場的認可,所以《匹夫》這次與光線影業合作,在宣發上下功夫,為的就是在市場上‘發聲’,打出名頭。”楊樹鵬稱自己是“并不具有多少知名度的青年導演”,當初以一個外行人的身份進入電影業,需要精神、物質、才華等方面的準備,“盡管我抱有強烈的熱情,也知道可能會遭遇種種不愉快,但還是跌跌撞撞等待機會。因為希望市場上多一些好的、有趣的電影。”
希望創作,關注市場,不排斥商業,對自身導演才能、作品風格定位明確,有職業責任感,這是楊樹鵬在采訪中傳達出的訊息。這位在外界看來并非傳統意義上科班出身的導演,走上電影導演之路的過程也帶著點傳奇色彩。
1986年,16歲的楊樹鵬在初中畢業后修改年齡到甘肅慶陽公安處消防大隊當了4年消防員,原因是“學習成績差得要死”。因為父親是電影放映員,楊樹鵬從小就對電影很向往,于是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進修后,于1994年去了海口,“想去那里實現自己的電影夢”,然而在海南的5年時間里,楊樹鵬先是進了一家影視公司做制作、撰稿方面的工作,后來又到新華社海南分社電視中心做編輯、記者,始終沒能接觸到心目中的電影工作。“幸運的是,第一家影視公司的老板人很好,也是個文藝青年,聽我聊完關于電影的理想后,給了兩三萬元的資金,支持我去島上很南邊的一個村子拍了一部紀錄片,這時是1995年。”楊樹鵬說,這應該是他當時離電影夢最近的一次,雖然“連攝影機都還不會用”。
到2000年,楊樹鵬在網上看到中央電視臺在招節目編導,決定無論如何也得先“奔赴”北京這個電影創作的核心城市。他如愿進入《實話實說》欄目組,并在長期與同事大聊電影的過程中“打出名聲”,成了周圍人的電影達人。也正因為這份積累,2002年楊樹鵬開始擔任中央電視臺《電影傳奇》總導演,“當時覺得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電影傳奇》給了我很好的訓練,它為我之后正式進入電影行業積攢了一些經驗。要知道,很多導演第一次拍戲時可能會很抓狂,但我沒有。”
楊樹鵬不滿足于只做與電影相關的電視節目,2005年,他拉上幾個朋友一起組建了北京逆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逆光影視),開始找投資、做項目。這期間,他拍攝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烽火》,啟用了當時尚未聲名鵲起的演員張涵予擔綱主演,該片雖然未在市場上引起反響,卻讓楊樹鵬接觸到星美傳媒、上影集團等一批業界知名公司。2009年推出的《我的唐朝兄弟》是楊樹鵬“征戰”市場的一次嘗試,雖然同樣遭遇票房滑鐵盧,卻讓他看到了影片在宣發運作上的不足,并且在與投資人合作、啟用明星等方面有了不少心得。
即將于4月24日推出的新作《匹夫》,出品方之一全景影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景影業)正是逆光影視在2009年左右成立的子公司。楊樹鵬介紹,逆光影視將發揮小而靈活的特點,開拓小成本電影項目,以基金形式培養一些“有電影夢的年輕人”;全景影業則承擔了他的品牌之夢,即希望打造一個能拍重量級、有較高品質電影產品的專業電影制作公司,每年穩定出品一到兩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