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成功和失敗后,這批青年導演有了一定積淀,對選擇什么樣的題材、把握什么樣的內容、用哪些東西去和當下觀眾的觀影需求呼應,肯定都有考慮。我期待這些導演的電影成為當前內地電影的中堅力量。從制片人的角度講,選擇什么樣的項目和導演、用多大成本規模去拍電影,也與此相關。
到目前為止,青年導演執導的電影,還沒有以單一類型取勝的。
比如一些驚悚片,有相應的投資公司和導演去拍,也有相對較好的票房,但品質、效果參差不齊。這說明影片并未具備獲得觀眾認可或好口碑的基礎。
青年導演的創作應該貼近現實生活,應該有情感的支撐和表達,當然還應該有一份真誠。內容選取上的真實和情感表達上的真誠,是青年導演作品被觀眾接受的一個重要前提,這也是進入信息碎片式傳播的時代后,電影作品能否打動觀眾的關鍵。中影股份參與投資的《飛越老人院》,導演張楊沒有啟用所謂的大牌明星,也沒有強調類型,而是主打現實生活題材的創作。
4-5月份市場上涌現出多部青年導演的作品,一方面是由影片投產決策的過程和創作周期決定的,可能這讓幾部影片進入市場的檔期重合了;另一方面,也跟市場不斷完善有關,越來越多的影片可以進入影院。當然,選擇在這樣的檔期上映這幾部影片,也跟去年整個市場帶給投資人、制片人、導演等不少正面啟發和反面教訓有關。市場是多元的,尤其體現在觀眾的需求和評價上,某一檔期影片集中,形成一個互為呼應、拉扯的局面,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應對市場需求的一種對策。
我相信,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將越來越受到制片人和導演的青睞。青年導演的創作,應更多面向現實生活,用真誠傳達真情,通過人物塑造和故事講述打動觀眾。更重要的是,注重電影化表達而不是個人化表達,更能激發大眾共鳴,要運用電影敘事、要帶有電影品質。只有這樣的創作,觀眾才會“買賬”,青年導演才能迅速成為中堅力量。
現實題材分兩個方面,一方是故事立足于現實生活,一是導演選擇類型可能是年代戲、科幻甚至動畫,但傳達的情感是和現實貼近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希望弱化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