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第六代”導演是否真的向商業片轉型還要等看過他們的影片。本來在“第五代”式微的時候第六代應該趁勢而起,就好像第五代在第四代如日中天的時候敢于橫空出世一樣,但是“第六代”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反而將其讓給了很多北上的香港導演。可以說21世紀的頭十年,是香港導演在內地不斷探索發展、以致達到巔峰的十年。但是這十年中我們的“第六代”干嗎去了?所以我有一個觀點是“第六代錯過了一整個時代”。至于現在能不能“回來”,他們能不能被市場接受,就要看這一批作品如何了。
“第六代”導演錯過了“時代”有很多原因。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整個社會向著市場方向轉型。“第六代”導演沒有踩準時代脈搏,他們集體無意識地在“第五代”海外獲獎的成就面前“邯鄲學步”。而這個時候,由于中國迅速完成了市場經濟轉型,內部社會能量迅速膨脹、增長、爆發,帶來了物質條件全面提升,對文化的自信也重新回歸。中國在逐漸擺脫西方文化的影響,有了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價值觀。而這個時候,“第六代”還在國外一個個電影節上“跑”。當你在追逐外國文化“皇冠”的時候,中國人民對它已經不稀罕了,因為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心也起來了。我們可以看到第六代導演所拍的在外國獲獎的影片,離國內真正的文化生活,比如口口相傳的段子、短信、微博,已經很遠很遠了。
現在,“第六代”可能覺得應該回歸了,他們不能錯過了一個時代,又錯過一個時代。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多元化的,所以這些導演即使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路線,也無可厚非。而且現在很多后起之秀能夠比較成熟地把控商業電影,比如徐靜蕾、李蔚然、張一白、陸川,所以我們不需要勉強這些“第六代”導演一定要回歸大眾,一定要拍商業電影。即使導演出現了斷層,即使現在還沒有出現下一個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也和“第六代”導演是否回歸沒有多少關系。
我覺得像王小帥、婁燁這些導演想要回歸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的藝術思維已經定型,就好像非要讓一個寫詩歌的人去寫通俗小說,他不一定能寫得出來。所以沒有必要去勉強他們,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算了。
在電影數字化之后,信息擁有了一個空前發達的傳播系統,它使美國電影越來越所向披靡。其實并不是美國電影有多強,而是它到達終端實在太方便。這對現階段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需要中青年導演盡快成長。作為中國電影人,能夠做的就是發現和培養中青年導演,希望能夠看到一撥30-50歲的導演、監制,和我們共同去挖掘一批優秀的題材。但關鍵是這些導演要有能夠說服別人投資的能力,這就要靠業績、功力、一部一部電影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