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影發行人,我始終認為市場是檢驗影片最直接的方式。
就個人而言,我比較喜人風格明顯的導演。作品鮮明的風格很容易讓觀眾對新作產生代入感和預期,能讓影片發行和宣傳方向更明確,引發更多關注。比如,一提寧浩,觀眾就會想到“瘋狂”系列,這也就能讓《黃金大劫案》很受期待;而一提到王小帥,觀眾就會想到他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之類追憶青春的文藝片,也讓《我11》的文藝氣息呼之欲出。
恒業電影此次與王小帥合作,負責《我11》的全國發行。恒業電影在積累了多年影片發行經驗后,愿意挖掘更多優秀青年導演、更多類型的電影作品。看過《我11》后,我感覺其中包含了王小帥很濃重的個人情感,非常寫實,把一個11歲男孩第一次開始觀察成人世界、第一次嘗試理解父輩生活狀態的那種新奇經歷,描繪得特別到位,在國內以往同類型片中極為少有。電影中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有典型的中國式壓抑和萌動,是一部非常有味道的電影,而且從商業角度說,這也是王小帥最具可看性的作品之一。
4-5月的青年導演“集結”,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這么多青年導演都在近期(時間范圍大概在這半年內)完成了各自新作,準備投入市場;必然則是在眾多好萊塢大片、或者是中國式名導大片強勢占領賀歲檔、春節檔、暑期檔等熱門檔期后,青年導演不約而同選擇了競爭更少的4-5月檔期,以贏得更多市場空間。這說明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就是青年導演對冷門檔期的信心增強了。電影市場的全面走熱和青年導演作品影響力的全面提升,讓他們相信獨自開辟新的冷門檔期能獲得更多市場回報。這樣的舉動會讓中國電影市場冷熱檔期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這對電影業來說是好事。
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擴容,讓更多電影人有了生存和發展空間,而且國內觀眾需要更多樣化的影片。觀眾早已不滿足于一年一部馮小剛的賀歲喜劇、一部張藝謀武俠大片的觀影狀態。影院建設以及影廳水準的提高,讓影迷更頻繁地走入影院。最主流的“第五代導演”和一些名導的創作能力總是有限的,青年導演的不斷崛起正好彌補了這種市場空白。更何況電影業是一個被高度聚焦的行業,它的點點滴滴都直觀反應在市場上。作為為市場提供產品的主流電影企業,自然不會錯過這些新生力量,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資本和才華天生的相互吸引。
投資、制作、發行、宣傳各環節對待青年導演態度的變化,說明他們已經受到了市場的認可。青年導演不再是“文藝導演”“小眾導演”的代名詞,他們曾經在藝術電影方面的種種創新與嘗試,也會被帶入他們的商業作品中,接受另一輪考驗。
從發行角度說,我希望青年導演更加了解市場,了解觀眾的需求。想在商業片領域獲得回報,青年導演就不能僅僅把電影看成是藝術品。商業和藝術,似乎相互抵觸,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在很多好萊塢成功影片身上找到答案。只有讓商業和藝術在青年導演的作品中共存,才能在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