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五月份一批“青年導演”的影片集中上映應該是一種巧合。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必然,是各電影公司為了應對香港電影越來越式微的一種策略,即將目光由香港導演轉向大陸青年導演。但是電影市場的好壞終究應該是由內容決定的,而不是由什么類型、什么年齡的導演決定的。
五部片子里我比較看好寧浩的《黃金大劫案》,雖然沒有看過,但寧浩已經成為一個品牌,知名度比《匹夫》的導演要高得多。“瘋狂”系列帶來的效應,還有黃渤、范偉、陶虹混搭的演員組合,它的關注度應該高于《匹夫》。《匹夫》中黃曉明的知名度高一些,但它講的是民國時期的故事,我擔心當代青年不會感興趣。前兩年郭富城主演的《白銀帝國》講的大概也是這一時期山西富商的故事,拍得也不錯,但市場反應不是很好。
張楊是很不錯的導演,他的《愛情麻辣燙》《洗澡》《向日葵》都很不錯。但是現在的華語片都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兒》《愛》《我愿意》這樣的類型,都是講青年愛情故事的。而張楊這次的《飛躍老人院》講的是老年題材。雖然這么多老明星薈萃讓我們很敬佩導演和演員,但估計只有一些年紀大的觀眾或者懂電影的觀眾才會知道這些老明星,而這些人在觀眾中的比例不會很大。那些年輕、時尚的觀眾不會對一個老人院感興趣。管虎的《殺生》可能比《匹夫》的受眾面更廣一點。因為它是黑色幽默類型,演員陣容也不錯,黃渤、蘇有朋、任達華、梁靜。管虎之前拍的《斗牛》就是黃渤主演的,用喜劇樣式包裝一部抗戰題材電影。管虎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還有王小帥的《我11》。他去年拍的《日照重慶》,說是已經很商業了,但一上市,還是如此。第一天首映的時候在上海一家影院,那家影院正好開張就把他們請來了。結果很多人都說“這是什么電影”,但又都不好意思走。這次不知道王小帥是不是還是在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我們很敬佩這些堅持藝術、有藝術特點的導演,但是了解觀眾熟悉市場也很重要。
電影是導演個性化的體現,但是你的動機又是非常大眾化的,就是需要大家來看。所以尋找到個性與大眾的平衡點非常重要。如果你的電影沒有得到大眾認可,一定是存在問題的。導演如果非常自我的話,可能會認為是觀眾水平太低,“等觀眾水平提高后我的電影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他這樣認為,就會永遠拍這樣的電影。但如果導演希望能夠有人來看自己的電影,即使僅僅為了投資能夠得到回報,就不要單單想要去引導觀眾,而是要主動迎合。沒有迎合談何引導,只有迎合了才會有觀眾來看你的電影,才會慢慢喜歡上你的風格,理解導演的表達,才會繼續排隊來看你的電影。就像張藝謀,他拍過很多類型的電影,但總是有觀眾來看他的片子。這是因為國內的觀眾都看到了他的藝術軌跡,認可了他的品牌,形成了觀眾基礎。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嘗試多種類型,大片、小片、紀錄片、文藝片,總是有觀眾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