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廣電總局各種調控政策的相繼出臺,各大衛視節目重新洗牌,天津衛視求職節目《非你莫屬》在嚴峻的電視環境下,“獨”領風騷、不失風采。其每期節目大約65分鐘,由12位企業創始人或高管組成的波士團對依次上臺的4-5位求職者進行現場多對一的面試。自2010年10月31日首播以來,節目收視率節節攀高,2011年7月份在全國35個中心城市的收視率達1.21%。這檔“職場真人秀”緣何受到觀眾青睞?傳播學上,可從五方面作出分析。
定位準確
據《人民日報》報道,全國待業求職人群高達4000萬,高校的不斷擴招及競爭的日益加劇,使得求職問題比肩婚戀問題成為又一社會熱點問題。《非你莫屬》的定位與以往電視節目有很大區別,傳統的電視節目有娛樂節目、新聞節目、體育賽事、電視劇等。《非你莫屬》是“新派求職節目”,這是電視節目的新領域,它融合吸收了其他電視節目的優點,又富有獨具特色且面向時代的節目內容。“新派”無疑是最大亮點,而“求職”也擴展了其內涵。節目參與者以尋求工作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大膽直言、氣質各異、學歷背景各具特色、工作經歷各有千秋,言辭犀利、多元價值觀的交鋒,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尤其受到有相似求職需求人士的關注。
成功策劃和包裝
施拉姆和波特講過受傳者追求的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情景。他們認為莊嚴的主題如果運用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招聘應聘本來是一個嚴肅活動,但《非你莫屬》借鑒了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節目形式,節目由“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談錢不傷感情”三環節組成,節目形式新穎、策劃精心。舞臺設計、燈光設置、音樂效果以及攝像機位的安排合理,4小時左右的錄制經后期制作合成精縮為大約65分鐘。
具有現實意義
觀眾使用電視的四種基本類型有兩種是“自我確認效用”和“環境監測效用”。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等,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正如鮑爾在《固執的受眾》一書中所指出,以往的問題是“訊息如何作用于受眾”,而現在的問題是“受眾如何使用訊息”。《非你莫屬》觀眾在看完節目后會有:“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怎么做?”“如果老板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該如何回答?”等諸如此類的思考。通過對自我的重新解讀后得到一個客觀的自我認知,并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此同時,《非你莫屬》不僅使我們有一個清醒的自我確認,該節目還有一定的“環境監測效用”。通過觀看《非你莫屬》,觀眾可以獲得與自己同專業或類似專業的相關信息,可以及時把握求職環境的變化。
娛樂心理的滿足
傳播學者D·麥奎爾認為電視節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的生活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這種效用被稱作“心緒轉換效用”。“這里是大型互動職場真人秀《非你莫屬》,歡迎節目主持人張紹剛”是每期《非你莫屬》的第一句話。這一句話包含節目的兩個看點。首先,“互動”。《非你莫屬》的互動包含了老板和求職者的互動、老板和老板的互動,此外還有主持人與求職者的互動和主持人與老板們的互動。這些互動中,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唇槍舌劍、機智幽默、遠見卓識。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電視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是對自愿參加者在規定情景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廣東衛視《生存大挑戰》節目制片人閻純則認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蹤的電視紀實手法,按照預先精心制定的規則,如實記錄和反映一些經過特別挑選的普通人,在特定環境和情景中的真實反映和表現的大型綜合電視游戲節目。”顯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難以對其有統一精確的概念界定。簡言之,真人秀丟掉了虛擬的演員和劇本,用藝術的形式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真性情的文化盛宴。《非你莫屬》一方面以“真人秀”形式用最直接、淺顯的方式為大眾提供歡樂,另一方面還彌補了娛樂節目所欠缺的專業性和知識性。
受眾“偷窺” 心理推動
心理學家說,偷窺源于人類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在東方國家,人們內斂的天性決定了他們不愿將自身暴露于熒屏之上。然而,隨著網絡媒體的普及、人們逐漸開放的觀念以及競爭的白熱化,人們變得不愿放棄任何獲得“好工作”的機會。求職是隱私的一部分,現在電視節目把諸如此類的個人隱私搬到屏幕上,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偷窺欲。
總之,《非你莫屬》的成功是因其順應了時代潮流,迎合受眾的口味,具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品質。為了其長期發展,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節目應該建構一種定期與觀眾見面的“約會意識”。例如《新聞聯播》,每天19點整,全國衛視一家親的局面使觀眾耳熟能詳。第二,在節目的“看點”上,不僅要關注觀眾收看節目的方便性來贏得受眾收看的忠誠度,更要以傳播內容的實用性來獲得觀眾的情感忠誠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第三,大眾傳媒的娛樂性是其吸引觀眾的看點,但是觀眾對《非你莫屬》的期待不僅只存在于娛樂層面,更多的是對專業性引導的希冀。因此,就要求傳播者,認真審查報名者身份,做好“把關人”,將借此機會進行炒作的個人和團體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