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3D電影《雨果》(Hugo),有相當一部分特效是在中國的PIXOMONDO工作室中制作完成的
第84屆奧斯卡獎,中國元素出現在了最意外的領域: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雨果》(Hugo)——這部3D電影中有相當一部分特效是在中國的PIXOMONDO工作室中制作完成的。
從德國起步的PIXOMONDO是近年來少數保持了快速發展與規模化擴張的國際特效公司。在中國,PIXOMONDO于北京、上海開設分公司已有兩三年的時間,目前運轉良好,已能參與好萊塢大制作項目。
小金人的鑄就
北京,朝外SOHO,在PIXOMONDO北京工作室的前臺,門口的顯眼處擺著一個小小的易拉寶慶祝海報,與奧斯卡的首次親密接觸顯然讓這家成立剛兩年半的新公司上下備感興奮。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奧斯卡頒獎晚會上代表《雨果》領獎的 PIXOMONDO視覺特效總監Ben Grossmann近期也計劃帶著小金人走訪公司在中國的工作室。
《雨果》是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首次執導3D電影,該片也是 PIXOMONDO第一次參加如此規模的3D電影項目,其亞洲區的首席運營官、北京分公司負責人寒洋(Jan Heinze)介紹說,公司之前雖然接手過3D項目,“但都是一些工作量較小或是局部技術處理的項目”,而《雨果》的任務和挑戰要大得多。作為該片的主導特效公司,PIXOMONDO總共為《雨果》完成了800多個鏡頭的特效制作。就具體工作量而言,他列舉了一系列數字:“410萬幀素材影像、152734 幀立體影像、35.4萬天的渲染時長、19.5萬天的總制作時間、28195 個鏡頭版本??”
相比傳統的2D電影,3D電影的CG特效制作耗費更多,“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好的設備和更精密的分工合作”,負責《雨果》北京部分的特效制片Christopher Zollinger表示,“光是開場那兩個運動長鏡頭的特效,就差不多相當于50個人一年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相比技術上的復雜,項目管理難度也很大。作為特效總監,Christopher Zollinger需要負責管理北京這邊各種資源的分配,以及最為重要的周期、成本控制,其下屬又有專門部門負責具體的工作安排和協調。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各地工作室之間的協同合作。寒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