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被列入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主要任務。一周之后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釋放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信號。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徘徊的2.5億農民工腳步雜沓,“城鎮化”必須在這個背景音里奏出一個完美的和弦。
世界經濟低迷,中國經濟調結構、穩增長亟待破題。在經濟下行、擴大內需的壓力面前,推進高質量的城鎮化建設是一劑調中理氣的良方。與基礎建設投資、刺激出口這類猛藥相比,它是一個固本培元、長滋久養的過程,因此更需要一種不急功近利的態度。數據表明,城鎮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但是每一個抽象的1%,都是以教育、醫療、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文化建設為支點;都隱含著諸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具象的指標。
基于這個考量,中科院近期發布的《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中提出了以往城鎮化進程五大戰略性弊端:其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國的城市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所對應的“非匹配”;其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明顯地表達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規整”;其三是中國的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農村、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其四是中國的城市化偏重城市發展的數量和規模,忽略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呈現出粗放式生產的“非集約”;其五是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解決如何進入現代管理制度、消+DRaro8II7tN/BHdxr+rdnmZQ5cTEa5VgmzkiMNiNyY=除城市病的“非成熟”。在中國內地城鎮化率突破50%之時,這五個警告必要且及時。
城鎮化率達到51.27%,但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約38%。從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中可以讀出豐富的信息,最為直接的就是大量農村人口職業已經轉變但身份仍未改變的“半城鎮化”現象——城市發展饑渴需求土地,卻固執地排斥那些失去土地的“外來者”;社會保障附著于戶籍之上,導致大面積的真空地帶出現;大批在城市和農村間候鳥般生存的農民工,面臨著丟失精神家園的困境。鄭州中州大道高架橋下凍死的農民工,江西貴溪因校車側翻而罹難的11名留守兒童,都是嵌入中國城鎮化背景中的小碎片,時刻提醒著我們,觀察這幅大圖景,不能僅止于遠遠一瞟。
城鎮化的每一步,其實都在拷問著我們的制度環境。變革包括戶籍制在內的社會治理方式、完善不同類型社會保障之間的流轉覆蓋、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的確權登記、加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都是高質量城鎮化提出的命題。這些命題翻譯成百姓語言,就是留在鄉村的人不再是“種地無田,上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去往城市的人不再與孩子老人分離,被城市文化排斥。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外描述者用了太多的廣角鏡頭,而所謂“高質量”的城鎮化,應該也必須經得起近景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