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貼吧到微博,以“屌絲”自居者越來越多。儼然,“屌絲”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屌絲”一詞也當之無愧地成為2012年度熱詞。
“屌絲”一詞最早源自百度“三巨頭吧”對“李毅吧”球迷的惡搞稱謂,以形容對方渺小如塵埃,有嘲諷之意,卻被“李毅吧”的球迷們就此領受下來,提現了一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犬儒精神。從去年開始,打開百度“李毅吧”可以看到,滿屏的帖子大多含有“屌絲”二字。從遭遇惡搞到群體自嘲,“屌絲”名號自此橫空出世。
今年2月,鳳凰網報道專題《屌絲:一個字頭的誕生》,騰訊網緊跟其后發表《屌絲:庶民的文化勝利》,此后吊絲文化被發揚光大,被社會廣泛接受。
“屌絲”多指年輕男性,他們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生活平庸,稱自己的工作為“搬磚”;他們未來渺茫,感情空虛,愛網游、愛貼吧、愛“女神”,也愛幻想;他們虛榮卻故作清高,害羞又自作多情;他們自卑、自賤,卻不屑“高富帥”而自以為是;他們是善良的,但同時也是懦弱的。
總之,“屌絲”就是這么一類人,仿佛在跟自己過不去。而這樣的心態又普遍存在于我們周圍,每個人的內心總有“屌絲”的一瞬。
正因如此,今年初,“屌絲”一詞開始在網絡廣泛使用,這個充滿嘲諷意味的代詞一路爆紅,人人爭說“屌絲”,人人爭當“屌絲”,無論男女都在爭相認領這一名號。
作家韓寒說,我是純正的上海郊區農村“屌絲”;人氣樂團“五月天”說,走下舞臺我們就是“屌絲”……任何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都在主動歸類于“屌絲”。“屌絲”更似乎在宣稱:“反正我就是這么副屌樣,再怎么差都無所謂了。”
當人人都在忙著確認自己的“屌絲”身份并樂此不疲時,“屌絲”一詞一定與這個時代的某些特征不謀而合。
如今,“屌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自嘲性的代詞,它更像是小人物之間的日常寒暄,“屌絲”已成為這個時代小人物的集體認同。
這場由“屌絲”發起的群體性大規模自嘲運動,意味著公眾獲得了自我詮釋生活的角度與權利。一切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話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都可以納入自我價值體系,并通過自己的經驗與學識,做出自己的判斷。
“屌絲”一詞從出現到一路走紅只是一時,它并不是某個人群的固定稱謂,而是因與一個時代的某個時段的特征不謀而合而出現的一種網語方式。任何一個對自己生活不是很滿意的人,無論其自稱“屌絲”或者別的,都只是一串串“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