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河南省將進行2011級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針對此次考試,該省招辦特別規定:“作弊學生不僅被計入誠信檔案無緣大學,而且將被列入‘黑名單’在網上向社會公布。”
該規定甫一發布,爭議四起。支持者認為,只有加大作弊“成本”,才能有效威懾作弊者,也才能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而反對者則認為網上公布名單有侵犯隱私的嫌疑。
考試作弊存在風險,考生心里也非常清楚。風險之外,考生們也清楚作弊是不道德的事情。即使沒有被監考老師發現,作弊的考生內心也飽受“煎熬”。與這種內在的煎熬相比,外力的懲罰顯然更有損作弊考生的面子和尊嚴。一旦被監考老師發現,除了在考試現場丟人現眼外,自己的名字在互聯網上被公布,無邊界的傳播更會讓自己無地自容。
先不說該不該在網上公布作弊考生的名單,我們不妨分析一下,考生們既然知道作弊不光彩,那為什么還會作弊?作弊的考生一定是心存僥幸。僥幸的心理又從哪里來?無非是考場上存在著作弊空間。假如考場上監考老師能夠各施其責認真履職,不給考生任何作弊的機會,那么還會不會存在作弊的考生?既然知道考生們無法完全靠道德的自律杜絕作弊,那為什么不從外力上加以防范?
談及反腐敗,我們常常說,“反腐敗不是等官員掉進坑里了再拉上來,而是在官員掉進坑之前,就把坑填平。”反腐敗如此,對待作弊考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假如不給考生任何一點作弊的機會和空間,那么還有必要公布作弊“黑名單”嗎?
退一步說,即便是作弊無可避免地存在,那么作弊考生的名單到底能不能在網絡上公布呢?按照河南省的有關規定,參加會考的考生一旦作弊,將被記入誠信檔案,記入誠信檔案后無緣大學錄取,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懲罰了。懲罰之后還有必要進一步在網絡上讓作弊考生“身敗名裂”嗎?參加會考的考生大都還屬于未成年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一大原則是“教育和保護相結合”。如果說“記入誠信檔案無緣大學錄取”已經算是一種教育警醒的話,下一步本應“保護”作弊考生端正態度、振奮信心,而采取網絡發布“黑名單”的方式又談何“保護”呢?涉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暫且不說,作弊考生的信息一旦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覆水難收,考生有可能背負一輩子的心理陰影,這種軟性的傷害無疑會對考生的成長造成巨大破壞性。懲罰也要講究張弛有度,一旦跨越了度的界限,懲罰非但起不了警醒的作用,相反,它可能會加劇考生自暴自棄。
考試作弊是一種敗壞學風、考風的不良行為,治理考試作弊當然不能手軟,但“不手軟”并不代表著可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作弊考生。從一定程度上講,在“記入誠信檔案”加以處罰后,繼續在網絡上公布作弊考生的名單,這就過于粗暴了。事實上,在治理考試作弊的過程中,作弊考生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對待監考老師失責的行為同樣不應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