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氣轉涼,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由此人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疲憊感,人們稱之為“秋乏”,為什么會這樣呢?
秋季為何易“疲乏”
“秋乏”產生的原因與缺氧有關。夏季,人體的血管處于擴張狀態,心臟和大腦等耗氧量大的器官供血相對充足,而當天氣變涼以后,人體的血管會發生收縮,導致大腦的供氧不足,使人頭暈、頭痛,還會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人出現失眠、乏力癥狀。一些老年人,或一些心臟病、哮喘、支氣管炎等病人機體調節能力下降,如果心、肺功能發生障礙,氧的吸入、利用就會受到阻礙,更易引起體內缺氧。
增加睡眠可“解乏”
每日多睡1小時 夏天晝長夜短,天氣悶熱,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入秋后天氣變涼,就該改變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并要適當增加睡眠時間,以提前進入“備戰嚴冬”狀態,以每個人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時間為宜。
養點“解乏”植物 “秋乏”狀態與人體缺氧有關,因此,室內適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廢氣的花草,對緩解“秋乏”有益。
可選擇的植物有:盆栽柑橘、吊蘭、橡皮樹、文竹和綠蘿等。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和普通蘆薈。辦公室適宜養蘆薈和吊蘭。
緩解秋乏“四法”
食欲節 切忌暴飲暴食,同時要少吃辛辣燒烤類食物,以減輕脾胃負擔,有助減輕“秋乏”癥狀。
發常梳 經常梳理頭發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減輕疲勞。
脊背暖 秋季早晚溫差大應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保護五臟六腑。
足長泡 每天泡腳并按摩腳心,可以消濁通絡,解除疲勞,起到吐故納新的效果。
別把疾病當“秋乏”
老年人因為生理調節功能較差,更容易出現“秋乏”。不過,有些類似“秋乏”的情況卻是病理性的表現,需要引起重視,應及時就診,及時治療。
1.老年發生內分泌障礙時,由于電解質代謝發生紊亂,可引起血鈉降低、脫水、低血壓等,就會令人感到疲憊。
2.老年人體內營養物質代謝發生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時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肌肉組織能量消耗過大,也會引起疲憊感。
3.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肌炎或者處于流行性感冒早期,也會出現疲乏無力等癥狀。
4.糖尿病也是最常見的導致乏力的疾病,患者由于糖代謝失常、失水及電解質失衡等原因,容易感到疲乏、虛弱無力,且有口渴、消瘦、多食、多尿等癥狀。
5.當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時,人體內的血紅蛋白氧合作用會受到阻礙,令人產生疲憊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