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開中國地圖,在北緯15度 07分至15度14分,東經117度3分至117度51分的南海區域內有一座環型珊瑚礁,這就是黃巖島,俗稱民主礁。
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黃巖島與周邊主要港口的距離分別為:西沙永興島355海里、海南省三亞市530海里\\香港500海里、臺灣高雄市500海里。整個黃巖島環礁長49公里,礁坪面積約45平方公里。漲潮時,島礁只有南巖和北巖的幾塊礁石露出海面。即便是退潮時,也僅是南北巖附近的礁石和小部分礁坪顯露出來,其余絕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下1至3米的淺水處。
就是這樣一個遠離大陸、遠離的南海小島,到底有怎樣的特殊意義和戰略地位?它能給中國人帶來什么?
為此,《望東方周刊》專門采訪了多位曾數次對黃巖島進行過實地考察的科學工作者,同時也是對這一島礁的主要研究者。他們是:趙煥庭,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研究員,時任海洋地質研究室副主任;朱袁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地質研究員;宋朝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質地貌方向高級工程師;許宗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貌方向高級工程師;黃成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方向高級工程師。
4次綜合科考
《望東方周刊》:對黃巖島的考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規模如何?
趙煥庭:對黃巖島的綜合考察工作總共有4次,其中兩次登上島礁進入湖考察,兩次近礁考察和測量。最早的一次是在1976年,兩次登礁考察分別是1977年10月27日到30日和1978年6月14日到17日。
宋朝景:在黃巖島我們是第一個科考的,1976年就去了,而且是綜合性考察。我們去的業務人員和船員一共是70人左右,搞業務的調查隊員和船員、行政管理人員大概各占一半。之后比較早的是國家測繪局、地震局和海洋局在1980年為了測量數據進行的聯合考察。他們當時搞了一些聯網的控制點,還立了碑,不過后來被外國給炸了。
再后來我們國家有個叫中國業余無線電運動協會的組織,他們第一次去是在1994年,一直到2007年他們總共去了5次,每次多則二三十個人,少則七八個人。他們去也要經過中國政府批準,里面還有歐洲人、美國人和日本人。
所以可以說,我們國家掌握了黃巖島到目前為止最權威的綜合性資料,我相信就黃巖島的基本情況來講,我們掌握的要比其他國家好。包括我們的測圖,水深圖、地形圖,我們都是最早掌握的,也是掌握最全的。
《望東方周刊》:能介紹一下黃巖島的基本情況以及科考成果嗎?
宋朝景:黃巖島位于南海中央深海盆地東側,它是一座在相對高度約4000米的火山鏈古火山口上發育的珊瑚礁而形成的海洋島,實為一聳立于海中、生長至海面的一座環形珊瑚礁。1935年的時候公布的名稱是斯卡巴洛礁,對照英文名稱Scarborough Reef;1947年公布的名稱為民主礁;1983年公布的標準名稱為黃巖島(民主礁),即副名是民主礁。
整個黃巖島包括環礁礁坪和瀉湖,國家對外公布的面積是150多平方公里,我們因為標準不一樣測得就小一點,總計140平方公里。瀉湖水深8至10米;環礁東南部有一進出瀉湖的口門,寬150至200米;天然航道最淺水深4米。
黃巖島之所以被看得這么重要,是因為它可以直接監控南海的東航線和中航線這兩條主要航道干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另外黃巖島附近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
趙煥庭:我們當時的課題大題目是西沙中沙群島調研,有十幾個部門共同組成的科考隊,不僅僅是考察黃巖島,還考察了整個西沙和中沙。
當時我們所有三大部分,分別是我們所在的海洋地質研究室和海洋氣候研究室以及海洋生物研究室。我們海洋地質研究室主要進行重力磁力考察,掌握了海洋地質的構造、形成和重力磁力數據,對航運和軍事有用;海洋氣候研究室就是洋流、波浪和潮汐,也是對航運有用;海洋生物研究室跟南海水產所直接發現了兩個大漁場。當時我們所還出了《南海西沙中沙附近海區調查報告》。還有南海海洋地質調查局,他們也搞出了《南沙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
這樣下去都沒魚可打
望東方周刊》: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對黃巖島海域進行科學考察時,這一海域的情況和各方關系是怎么樣的?
許宗潘:黃巖島當時是海南省瓊海縣漁民捕魚的地方,香港和臺灣的漁民也都去那里捕魚,從來就是我們國家的。倒是其他國家的漁民不怎么去那里捕魚。
趙煥庭:70年代的時候周邊國家,比如菲律賓的漁業生產水平和能力很差,不如我們,加上他們的人也比較懶散,漁船也小,所以他們很少去黃巖島捕魚。當時臺灣和香港的漁船和裝備是一流的,比我們大陸的好,我們的又比其他國家好。
黃成發:菲律賓的漁船都很小的,而且他們的漁民也膽小,看到我們的大船過去老早就跑了。
趙煥庭:我們去考察,大的考察船不是進不了湖,我們就三幾個人開著摩托艇進去。有好幾條菲律賓漁船老遠看到我們就走了。而且平時菲律賓漁船有什么困難向海南的漁船要東西,我們的漁民還會給他們幫助。
《望東方周刊》:現在這一海域的情況和各方關系又是怎么樣的?
趙煥庭:現在漁民也都還是相安無事,不過外國軍警就會壞一點。現在我們的漁民富了,有了手機、導航設備和點心餅干什么的,但是其他國家還是較窮,他們的軍警就會見什么搶什么。吃的喝的都拿走,導航設備拆下來,油也抽走。不過也就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這十幾年他們才這樣,以前也不會的。
我們的漁民被搶東西會跟他們理論,但是雞同鴨講講不通就會發生沖突,打傷的會有,但打死人的就是個別的案例。但是我們大船過不去的時候放下摩托艇他們也不敢跟我們動粗。
朱袁智:漁民他們有什么問題呢?他們之間不會打仗的。你想想,如果你搞我、我搞你,大家都沒魚可打了,所以漁民和漁民之間不會有事,就是他們的軍警會跟海盜似的,見你就搶。
在黃巖島就沒有像西沙那樣的海戰沖突。黃巖島上面從來就沒有人的,我們也沒有人駐守。不過當時美國人在菲律賓有軍事基地,會經常把黃巖島當作打靶的靶場,往上面投炮彈。我們的船過去考察,美國人的飛機也會從我們上面飛過然后圍著我們的船轉個圈再走。
盡快開發是最關鍵的問題
望東方周刊》:南海周邊一些國家為什么會搶占我國島礁?
黃成發:能源,最根本的問題主要是石油。以前沒事是因為大家都窮,技術落后沒辦法開采。現在技術先進了,而且陸上的油氣資源已經差不多了,就剩海上了,所以大家都來搶了。
朱袁智:就是石油,如果只是魚,漁民都去那里撈也不打仗的。
趙煥庭:南海好大的,南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搞出的《南沙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說南海海底超過300億噸油當量的油氣儲備。這是什么概念?現在我們國家每年陸上和海上的開采量是兩億噸油當量左右。
包括當年的西沙海戰,之所以會下決心打,也是意識到了石油的問題。當時的南海石油地質勘探指揮部,也就是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當時他們在茂名就對海南島周邊做了一些調查工作,并且決定在西沙的永興島打鉆開采石油。當時在西貢的南越可能也知道中國要打鉆開采石油了,他們也就開始行動想把我們趕跑,所以就過來挑釁才有了西沙海戰。
《望東方周刊》:對于你們所熟悉的南海海域,你們認為應該如何開發利用?
朱袁智:我們國家現在最關鍵的是開發深海鉆井平臺。南海水深都是上千米,沒有這些個大家伙是不行的。我多搞幾個放在南海,我不管你誰說什么,我開采就可以了。這個油氣資源是流動的,我在低位開采你是控制不住的。我一鉆把油抽走了,如果我有這個實力管你誰講什么呢。
所以談到資源問題關鍵就是自己下決心去開采。就像靠近其他國家那邊的,晚上燈火輝煌,都在抽油。而且我就在界線以內開采,你敢搞我嗎?你不敢的。
還有一個就是開發旅游,西沙已經很好了,那里的珊瑚很漂亮,坐輪船一個晚上就到了。如果要開發南沙的話,可以把太平島做個基地,上面有淡水,也可以建一些設施。從西沙坐船也就一兩個晚上就到南沙了,也是很方便的,而且現在船也更快了。
當然說到領土問題,黃巖島這個是絕不能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