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星期天的讀書版,最近在“暢銷書”專欄里介紹了《中國嫁日記》。雖說第一卷和第二卷共賣了五十萬本,畢竟還是漫畫書。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級報紙在閱讀版面上討論漫畫書,這事情本身就有新聞價值。
不過引起我注意的,主要是書名和內容。日文的“嫁”字指“媳婦”。漫畫書的主角是從沈陽嫁到日本來的中國小媳婦,名叫月,作者井上純一則是她的日本丈夫。《中國嫁日記》是根據作者夫婦的實際生活而改編,并非虛構漫畫作品。
井上和月,并不是標準的涉外婚姻夫妻。月是沈陽的八零后,井上是比她大十幾歲的日本宅男。本來沒有任何機緣的兩個人,因為月有個早嫁到日本的姐姐,經過相親結婚,在東京開始了新婚生活。
每天在生活中發生的小小事件,如飲食習慣之不同,井上都畫成漫畫。當初以部落格形式發表,后來點擊數越來越多,直到有家出版商提議出書。
耽溺美少女動漫作品而消耗了青春時光的井上說,他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自己能結婚。因為日本社會對宅男的看法不外是“變態”,沒有女孩子愿意跟他在現實世界里接觸。而且他那把年紀的中年男人要娶個年輕媳婦,日本人也會懷疑是“戀童癖”發作。
誰料到,中國人對婚姻的態度有所不一樣。八零后的女孩子居然覺得:作為婚姻對象,日本宅男的條件倒不差。相對豐厚的經濟實力自然是誘因。但同時,他們的專一和謙虛,也算是優勢。直到四十歲都沒交過女朋友的日本宅男,對愿意嫁給他的年輕中國女孩,只會感激、崇拜,不太可能婚后拈花惹草琢磨人。
我也認識幾個中日夫婦。問中國太太們對日本老公的評價,她們不謀而合地回答:“就是為人老實。假如談戀愛,中國男孩子要浪漫得多。他們的嘴巴不知比日本男人的甜蜜多少倍,但是講到結婚,就不如找個老實可靠的對象,是不是?”所以,對井上和月的結合,我能充分理解。不過,沒有看《中國嫁日記》之前,還是萬萬沒有想到:日本老宅男和中國八零后的同居,竟然會發展為純愛故事。
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如今的城市居民大多自由戀愛結婚。但是,直到上一代,一般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家的。現代人以為,那種婚姻跟愛情沾不上邊,應該很枯燥乏味。實際上并非如此。從前也有過許多夫妻,婚后慢慢認識對方,相互之間培養了感情而白頭偕老的。記得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電影《牧馬人》里,主人qVSJk5EFq3iYjSr8YnNFCkGFhu8zvY0JKiV3DvfZDJ0=翁和妻子就是婚后談戀愛,他們之間的年紀也相差了十幾歲。
井上和月,不僅年紀相差大,而且還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彼此溝通談何容易。最初,井上擔心自己是否中了國際美人計,然而,月這個中國姑娘很淳樸,為人做事認真,很快井上開始當她是上帝送來的天使。他筆下的中國小媳婦也越來越可愛、漂亮、迷人。
我有個教法語的日本朋友,看了張藝謀導演、章子怡演女主角的《我的父親母親》后說:“雖然很好看,但是男女主人翁之間似乎沒有過真正的對話。他們之間的愛情,好像跟彼此的人格不太有關系吧?”電影以50年代的華北農村為背景,描述鄉下女孩和城里來的小學教師之間的情愛。沒錯,兩人幾乎沒有說過話,但是女孩就深深地愛上那位老師,被村人說成是當地歷史上頭一宗的自由戀愛婚姻。我告訴朋友說:“也許戀愛不一定需要語言,人格也不一定需要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吧?”
朋友看了《中國嫁日記》,估計也會說:“漫畫里的日本丈夫和中國媳婦,好像沒有真正溝通吧?”的確。但我覺得,這本漫畫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井上對月的純愛打動了日本讀者之心。表面上看來俗里俗氣的漫畫,意外地藏有神話成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