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普,太需要春天了。
沒有生機勃勃的“科普的春天”,就不太可能有持久騰飛的“科學的春天”。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的第十個年頭。《瞭望東方周刊》希望用這樣一組報道來提示社會:我們的社會需要不斷推動科學技術普及,需要持續提升國民的基本科學素養。
在過去的10年里,特別是近5年來,普通中國人對于科學的需求也許是前所未有的。從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的“搶鹽事件”,到“毒奶粉”、“毒膠囊”、“皮鞋果凍”種種公共事件,不僅人們迫切得到科學的應對之道,而且對于這些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也足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未來。
一系列的事件都提出警示,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還需要有大幅度提高。而從歷次公民科學素質的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到,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距離。
在追求現代文明的社會里,一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被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觀念武裝的人,才可能擁有理性的科學態度,才可能客觀清醒地認識世界乃至科學本身,也才可能抵制各種愚昧和迷信,有效地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履行公民應有的角色。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公民最欠缺的恐怕還是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一個沒有科學素養的民族,是根本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如何自覺地弘揚科學精神?如何有效地傳播科學知識?如何廣泛地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在這些大問題和上述大背景之下,科普被賦予了諸多特殊的意義和無形的使命---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繁榮強盛,更關系到民族的真正復興。
《瞭望東方周刊》選取最近10年來得到“跨越式”發展的科技館作為標本。它也是10年來中國投入最多的科普領域。正如人們所見,科技館已成為不少地方的地標。在從未有過的繁華之下,依托科技館的科普工作是否得到更大的推動?它所顯露出的體制性困境能否有解決之道?
科普與這個轉軌國家的許多領域一樣,太需要一種認識上的重新整理,包括從以提供方為主的事業到以服務對象為主的產業的變化。資深研究者認為,事業、產業“并舉”乃是解決當下科普問題的一個關鍵。在這個層面上講,更為開放、容納更多參與者的政策設計在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