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小學不僅僅是教育機構,還承擔著社區建設的責任。
瑪利亞是兒子同班同學的妹妹,今年3歲,長得像個小精靈,每天都坐在小推車里和媽媽一起接送姐姐。
一開始,我一直很奇怪為何她那么受歡迎——每個路過的小朋友都會和她親切地打招呼,三四年級的姐姐們常常會抱抱她,此外還會有兩三個女孩子非常細心地陪著她玩秋千和滑梯。
我猜想可能是因為瑪利亞乖巧可愛吧。后來,收到家長委員會一張活動通知“我為瑪利亞祈福”,才知道這個小女孩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已經動過兩次手術,今年夏天還有一個大手術等著她。
學校的家長委員會號召每個小朋友“為瑪利亞祈福”。孩子們自己畫了各種愛心,寫上瑪利亞的名字,每人還捐款2元(當然上不封頂,有些家長會給得更多)。
隨后,瑪利亞的媽媽在其他家長的幫助下,聯系社區商戶,組織了一系列的募捐活動。志愿者媽媽到附近的超市和飯店去洽談,一家超市愿意提供熱狗、飲料和薯片,然后志愿者媽媽們把這些食品搭配成午餐,讓孩子們自愿購買。大家基本都會參與,樂得偷懶一次,不用準備午餐,何況價格也不高。
另外還有一家超市免費提供一些日常用品,媽媽們把這些用品包裝成禮物籃,當作抽獎獎品,然后在學校及周圍社區里賣獎券,每張2元,每個禮物籃市場價值大約50元左右。雖然獲獎者只是少數,但大家都很樂意參與。
按照我的計算,這些活動最后能籌到的錢不會太多,手術依靠的肯定還是醫療保障體系。但在這些社區關懷中,瑪利亞一家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費用和精神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這里面,加拿大的小學不僅僅是教育機構,還承擔著社區建設的責任。學校不大,僅容納周圍幾個街區的孩子,很多家庭都在此居住多年,一般每家有兩三個孩子,都在這所學校。所以,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家長與孩子都相互認識,更像是中國傳統村鎮的感覺。
學校大部分活動都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委員會主席選舉產生,負責組織活動的都是家長志愿者。家長委員會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和募集資金有關,有些資金用于補充學校教學設備、活動費用,有一些則是幫特定的群體慈善募捐。
家長委員會募集資金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蛋糕義賣(家長志愿者烤好各式糕點到各個班級去賣)、書展(書店把書分給學校義賣,價格略有優惠,孩子每買一本書,所在班級也可以相應得到一本書)、賣巧克力(家長委員會把整盒巧克力發給學生,孩子們挨家挨戶敲門零售巧克力)、賣購物卡(家長委員會批發一批購物卡,然后零售給家長,銷售差價為募資所得)。
個人感覺,參加這些活動的壓力不算大,商戶介入不深,不會產生逆反情緒。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對孩子進行了幫助別人和社會參與的教育,并且不存在各家數字上攀比的問題。我居住的社區以勞動人民為主,不算富裕,可能在一些富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部分私立學校,攀比之風會嚴重些。
最難得的是,這些延續多年的傳統做法,在現代商業的沖擊下,仍然一直安靜地堅持著,并沒有成為商家牟利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