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廉價信貸復蘇政策的隱憂,建議政府應該結束這場信貸盛宴,并致力于找到一個既能在短期內復蘇經濟,又能保證長期的可持續性的新增長模式,確保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經濟復蘇 廉價信貸 復蘇模式變革
對中國來說,8%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比率。經過2009年經濟的復蘇,中國GDP的增幅在這三年間都超過這一水平。與此同時,由于債務危機,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深陷泥潭。這不禁讓人覺得一切已經重回正軌: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同步繁榮;世界經濟衰退,中國經濟仍能一枝獨秀。但這只是表象。我們認為,官方GDP增幅表現良好,其基礎卻在發生變化,增長動力正由企業利潤和利潤留成轉向廉價信貸。2009年,中國政府投放了11萬億元的天量信貸,而隨后兩年的信貸投放增加量都在8萬億元以上,M2/GDP比例更是高達180%。
一 廉價信貸復蘇政策的隱憂
誠然,在世界需求缺乏增長點的情況下,基本增長模型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仍將是刺激經濟復蘇的好辦法,因為它以強勢的信貸增長和貨幣投放刺激基礎建設投資來拉動GDP的增長,以此代替疲軟的出口貿易和消費。但這種模式所能產生的增長潛力即使尚未枯竭,也已是強弩之末;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增長的放慢以及對過多貨幣投放對物價和資產價格的沖擊將不可避免。
現在信貸規模迅速膨脹,大幅打壓資本成本。這種局面持續越久,中國在中期面臨過度投資引起的產能過剩和銀行壞賬的風險就越大。國民經濟中充斥著貨幣,而政府的習慣對策,就是通過財政緊縮,防止明顯過剩的流動性通過各種中介渠道流向國內經濟。這也符合我們對產能過剩的理解。比照這一分析回顧最近幾年的中國經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產能過剩的個案,但絕非普遍現象。1992年到1993年信貸擴張帶來了經濟飛速增長,但這樣的過度增長,導致了在1998年這頭“?!彪x去之后留下了一個持續五年之久的殘局——銀行壞賬、產能過剩、通貨緊縮、GDP增長和企業收益分離。顯然,這是中國政府力圖不再重蹈的覆轍。
二 復蘇模式的變革
經過國內外這么多輪信貸景氣周期的洗禮,決策者當然很清楚這些風險。當前的問題是要找出一個新的增長模式,既能在短期內復蘇經濟,又能保證長期的可持續性。因此,中央政府應該結束這場信貸盛宴,并且在未來幾個月推動結構性改革。
1.調低增長目標
對中國來說,8%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比率。但是,解決中國經濟復蘇的模式問題最簡單的方法,顯然就是放棄8%的增長目標。理論上,這樣可以減輕政策上的壓力,但卻不大可能實現。我們都明白,中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年度增長目標一直以來都是決策者們孜孜以求的。這些年度增長目標,發揮著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最大限度的就業,穩定的物價和長期穩定的銀行利率”相同的作用。
當然,需要有一個增長的預期目標,但不一定必須是8%。通常人們都會認為8%是保證中國人都有飯碗所必需的一個神奇數字(同時不會出現通貨膨脹),但并沒有什么證據表明事實情況就是如此。其實,有事例證明,即使增長率低于8%,只要增長模式中仍是勞動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占優勢,實現全面就業也不無可能。
2.更高的消費
還依賴于出口的增長,這是一種巨大的倒退。中國將來的希望在于降低對外貿的依賴,代之以國內消費的快速增長。盡管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業衰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消費的前景黯淡。其實,在未來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內,消費性開支上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中國城市家庭收入增長幅度在近幾個月保持了理性增長,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這就表明,只要經濟周期運轉正常,消費這一環就絕不會滯后。在中國的二線城市,消費的增長也是最強勁的。這或許反映了收入增長的力度,也可能是因為人均收入水平正在接近收入與消費的臨界點。這就需要政府從擴大內需入手制定政策,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強勁力量。
3.打破壟斷利益
中小企業和服務型行業大多數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它們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最終將有助于經濟從過度投資上重新平衡過來。但是中小企業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視以及受到壟斷企業的壓迫,以致它們的發展步履維艱。為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有一個關鍵舉措,就是要在國內打破國有企業所享有的特權。比如取消國有企業在銀行和電信領域提供境內服務的特權,扶持生產效率較高的民營企業,讓它們不僅能在海外成功,也能在國內市場發展壯大。只要被允許參與市場競爭,私有企業比國有企業生產能力更強,就可以獲得市場份額和相應的利潤。
國有企業的壟斷之手幾乎觸及到銀行業,這也是為什么私有企業要從其他地方,而不是從國內商業銀行獲取融資的部分原因。私有銀行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為那些被忽視了的私有企業借貸者提供資金,以幫助它們更好地發展。
三 結語
如果沒有這樣的變革,中國將只能依靠廉價的國內信貸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屆時,這樣的寬松貨幣政策會使中國經濟可以和美國消費者脫鉤,勢必會付出信貸泡沫的沉重代價。鏟除傳統增長模式不斷復制的制度基礎,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退出經濟、退出市場,集中精力推動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設,惟有如此,才能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孫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經驗、問題與優化[J].山東經濟,2011(6)
?。?]石少敏.簡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J].經濟研究參考,2011(70)
[3]陳少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城市經濟,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