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并席卷全球,國際經濟處于持續動蕩之中。中國似乎已率先走上經濟復蘇之路,但是形勢依然嚴峻。本文結合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以新古典綜合派理論視角,評述危機以來中國的經濟政策。
【關鍵詞】經濟危機 新古典綜合派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一 新古典綜合派概述
1936年,凱恩斯的《通論》出版,國家干預主義思潮興起,風靡于“二戰”后二三十年間的西方各國。當時“二戰”后的經濟狀況并不和30年代大蕭條時一樣,凱恩斯理論不再完全適用當時的經濟狀況。以保羅·薩繆爾森、詹姆士·托賓和羅伯特·索羅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不斷發展、補充和修訂凱恩斯的“新經濟學”,逐漸形成了“新古典綜合派”的宏觀經濟學。其后也被稱為“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或者“現代主流經濟學新綜合”。
按照凱恩斯的說法,只要生產接近充分就業水平,新古典經濟學仍然適用,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將使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維持下去。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正是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傳統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結合。新古典綜合派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以混合經濟為實現基礎。它既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為基礎,也需要市場調節的經濟為基礎。薩繆爾森認為,當代西方發達國家是既不同于自由市場經濟,又不同于社會主義經濟的混合經濟,市場價格機制和國家經濟干預的有機結合是經濟良性運行的基本前提。根據新古典綜合派觀點,混合經濟包括兩個部分:國家管理的公共經濟部門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私有經濟部門。國家調節是為了預防和對付經濟衰退;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為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資源,以提高經濟效率。
新古典綜合派將凱恩斯的就業理論同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組合為一體,組成一個集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和馬歇爾微觀經濟學之大成的經濟理論體系。
二 危機以來中國經濟變化與政策轉變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由于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一體化,該危機迅速蔓延至全球,導致全球經濟進入低迷期,甚至有些國家陷入衰退蕭條。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紛紛相機出臺各種救市政策,希望挽救本國經濟。中國在這方面績效突出,率先走出低迷,依然保持著穩定快速的經濟增長。
2007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08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進一步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并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努力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2008年7月起,受金融危機影響,CPI同比開始下降,股市持續下跌,經濟增長預期下滑,出口增速明顯放緩,許多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困境,房地產市場開始下滑,針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中央政府及時對宏觀政策進行調整,從2007年年末的“雙防”轉變為2008年的“一保一防”(保增長,促發展),同時將前期執行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財政支出,采取結構性減稅政策,增加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鼓勵居民消費。央行自9月16日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開始,又分別在10月9日、10月30日下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免征利息稅及金融機構才能批準備金率。央行繼續改進流動性管理,結合國際收支變化情況,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將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平。GDP增長率保持10.1%的驕人成績。
2009年中國政府依然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使用的。上半年中國無論是CPI還是PPI指數一直在不斷下滑,面臨著通縮壓力。中央全面放松信貸限制,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以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防止經濟通貨緊縮,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振作股市房市的效果。積極的擴張的財政策略中最顯著的當然是4萬億國家投資,從中央到地方都發行國債、地方債,然后動用資金開發各地方基礎建設,推進稅費改革,同時提高社會福利保障,加強對落后地區的援助。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8.7%,成功保8,呈現漂亮的V字形。
2010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實際需要增加針對性和靈活性。部分由于2009年的天量信貸的投放及4萬億的國家投資,通貨膨脹壓力明顯顯現,農產品,如水稻、大蒜等,各種生活用品,工業原料價格持續攀升。在貨幣政策方面轉向“寬貨幣,穩信貸”,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財政政策是在預期之內的。同時,經濟復蘇的基礎仍未牢固,由于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調控,中國經濟前動力受到嚴重制約,同時出口并未完全復蘇,國內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防止經濟二次探底仍是需要注意的,一季度CPI接近3%,中國要謹防經濟進入“滯脹”。
三 政策分析
“需求管理”思想是新古典綜合派理論的核心,認為政府職能的發揮與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是位于市場之上的異己力量,而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政府應運用各種政策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糾正市場調節不可避免的確定,保證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以投資、儲蓄、消費、政府支出、稅收、進口和出口這些經濟變量為調控對象,政府通過積極地采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適時適度地對社會總需求進行調整,即可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
新古典綜合派主要依據漢斯的理論提出“補償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注重二者的“松緊配合”。政府在確定預算時要按照私人支出的數量來安排政府的預算,使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總額保持在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具體而言,在經濟蕭條時期,補償性財政政策要求擴大政府財政支出,降低稅率,減少稅收,實行赤字財政以刺激社會總需求。我國經濟危機以來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相配合的“雙松政策”,直至現在貨幣政策轉向從緊,以防止經濟進入通貨膨脹,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積極推行稅費改革,實行結構減稅,刺激需求消費和投資,以緩解危機對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
在面對“滯脹”時,新古典綜合派主張實行宏觀政策的“松緊搭配”和微觀化,以保持經濟增長作為政策的首要目標,同時抑制通貨膨脹。“松緊搭配”的方式是指以“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相配合;以“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相配合。經驗說明,兩種政策不同程度的結合使用可以更為有效地實現政府追求的社會、經濟目標,可以減少單一政策運用給國民經濟帶來的負作用。目前中國最大的經濟隱患便是“滯脹”,雖然現在仍未進入滯脹,但是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抑制物價上漲已經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國際經濟仍處于衰退中,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出口行業正經歷一場暴風雨。同時,流動性過剩已成定局,央行已經上調存款準備金利率并未起到很大的效果。所以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應該可以達到所期望的效果。一方面,抑制國內流動性過剩,緩解通脹壓力;另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鞏固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促進經濟繼續穩定發展。
四 結語
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主張對于解決現實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仍然存在自身的一些問題:積極財政政策所帶來的大規模的政府主導投資會對民間投資有一定的“擠出”效應,這與全面刺激經濟發展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相機抉擇”理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對政府政策權威性的懷疑,減弱政府實施政策的效果;新古典綜合派并沒有解決人們理性預期所導致的積極財政政策或減稅。
參考文獻
[1]蔣自強、史晉川.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美〕薩繆爾森、諾徳豪斯著.蕭琛等譯.經濟學(第十六版)[M].華夏出版社,1999
[3]〔美〕薩繆爾森著.何寶玉譯.中間道路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志偉.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