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一種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的心血。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思想 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綱領,而和諧是共產主義的必然屬性,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也就必然要實現和諧社會。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到底都是朝著一個不變的目標前進,那就是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共同幸福。
一 毛澤東的和諧社會思想
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也應把實事求是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毛澤東提出的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其《矛盾論》中,他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矛盾的雙方包含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趨勢,又存在著相互離異、相互排斥的趨勢。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由于這類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來加以解決。他進一步指出我國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種矛盾,我們要根據矛盾的不同性質正確處理這兩類矛盾,以調動社會主義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比如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提出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不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更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三大法寶,也同樣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大法寶。還有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對中國如何正確處理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做出了深刻論述,在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提出的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方針,這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具有指導意義。可以說,毛澤東這些包含著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為后來我們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二 鄧小平的和諧社會思想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一是什么是社會主義?二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以這兩個問題的展開為基礎的。
馬克思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則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走自己的路”意味著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應用于實踐,立足于本國實際,敢于而且善于走自己的路。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因為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同時取得勝利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黨則是在生產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可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答案。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其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社會和諧、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他還提出了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協調發展的政策,這集中體現在他的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其它地區、其他人富起來的共同富裕之路以及“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在處理與臺灣的關系上,他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可見,鄧小平的和諧思想,不僅僅局限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中,在治國的理念上以及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強調和諧的思想也展露無疑。因此,我們當前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中的科學思想,不斷總結新經驗,形成新認識,用鄧小平理論中的科學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三 中國新的領導集體的和諧社會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問題上,做出了許多新的科學概括,形成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如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強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都反映了社會和諧的思想。毫無疑問,這些思想都是在鄧小平和諧思想基礎上的突破和發展。
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基于我國改革發展的前景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根據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范疇的基礎上的又一次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這是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已經逐步成熟。《決定》針對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的問題,用相當大的篇幅,從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等多個角度,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8個方面的政策措施,說明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開始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這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顯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濟全球化和風云變幻的國際大形勢下,領導全國人民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社會主義新局面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進一步具體化。
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縱觀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既是對執政黨執政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深化和升華。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雖然形成于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歷史任務,但他們卻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社會和諧思想的繼承、豐富、發展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具體體現,浸潤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底蘊。
中國共產黨人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它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對西方思想文化資源中“和諧”內核的合理借鑒與吸收;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表明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治國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一定會與時俱進,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2]鄧小平.鄧小平同志重要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